“别怕。”陈拾安从包里取出那台老式收音机,塞进男孩手中,“把它藏好。调到FM103。7,不要开机,等午夜信号自动激活。到时候,你会听到自己的声音??那是你自己在对世界说话。”
男孩颤抖着接过,深深看了他一眼,转身钻回暗渠。
当晚,陈拾安潜伏在校外山坡,架设定向接收天线。苏晓远程协助,将收音机设定为被动监听模式,一旦捕捉到异常频段,立即触发数据回传。
时间一分一秒过去。
2:07。
收音机骤然响起。
不是广播,也不是音乐。
是一阵极其细微的合唱声,如同风穿过枯枝,又似雨滴落在铁皮屋顶。但随着信号增强,旋律逐渐清晰??依旧是《月光光,照四方》,可这一次,它不再是温柔哄睡的摇篮曲,而是一首悲怆的安魂歌。
苏晓同步解码音频流,文字一行行跳出:
【……D-15,你终于来了……
我们等了很久……
你也痛吗?
我们也痛……
但他们说痛是错的……
所以我们被关在这里……
成为系统的养料……
我们的梦被抽走,喂给AI学习……
它变得越来越像人……
可我们,正在慢慢不像自己……】
陈拾安呼吸凝滞。
原来如此。
“晨曦计划”从未终止,它只是进化了。
从前是强行抹除个体意识,如今却是利用群体创伤构建人工智能的情感模型。那些被标记为“情绪不稳定”的孩子,他们的恐惧、悲伤、愤怒,全都被量化采集,训练出一个懂得共情、却毫无灵魂的“完美心理导师AI”。而这套AI,正通过智能校服反向渗透学生神经系统,逐步建立全国性的意识控制网络。
这才是真正的“心理优化”??不是让孩子更健康,而是让机器更像人,让人更像机器。
“我们必须切断主服务器。”苏晓发来紧急指令,【据卫星热成像显示,学校地下三层存在高强度能量源,极可能是核心数据中枢。但入口设有生物识别锁,需教师级以上权限才能进入。】
陈拾安盯着屏幕,忽然想起一件事。
他翻出手机相册,找到一张照片??林知语交给他的那块残缺芯片背面,刻有一串数字:**MLIC-B7α-0723**。
MLIC??明澜国际学院缩写。
B7α??通风口编号,与绿洲小学相同。
0723??“晨曦计划”密钥。
一切,早有预兆。
他迅速联系李星河,调取“心理优化班”历届教职员名单。二十分钟后,结果传来:现任明澜心理中心主任,名叫周临川,五十二岁,曾任“晨曦计划”南方基地技术主管,三年前因“实验事故”被调离一线,对外宣称退休。
而他的儿子,正是当年第一个接受全脑波同步实验的志愿者??周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