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都中状元了,你告诉我这是西游? > 第237章 通关文牒(第1页)

第237章 通关文牒(第1页)

女王那句“请大唐圣僧玄奘法师入宫觐见”的旨意,很快传到了驿馆。

驿馆内,气氛瞬间紧绷。玄奘法师斜倚在榻上,额上冷汗涔涔,腹部的剧痛虽因饮下落胎泉水稍有缓解,但那份难以言喻的虚弱和不适感依旧沉重。。。。

夜风再次拂过观星台,陈玄立于残碑之前,手中握着的已不是笔,而是一块温润玉片。那玉片上刻着三字??“我愿在”。这是《共生纪》签署后,万千民众自愿镌刻于魂契玉牒上的誓词缩影。每一块玉片都承载着一人之志,汇聚成山,便成了支撑新秩序的地脉根基。

他抬头望天,星辰依旧流转,但轨迹已然不同。昔日星图由天官密锁,只为预卜吉凶、定人生死;如今却如活字印刷般自行排列,时而拼出一句农妇写给远行儿子的叮咛,时而又化作某位老匠人临终前口述的锻器心法。星河不再是神谕的通道,而是众生言语的回响。

“老师。”小满的声音从身后传来。她已不再是个捧陶碗的孩子,而是穿上了素白法袍,腰间别着一支由忆语兰凝成的晶笔??那是北陆花海不谢的奇迹所化,唯有真心为他人执言者方能使用。

“你说,星星真的听得见我们吗?”她仰头问道。

陈玄笑了:“它们不是听见,是记得。就像你记得柳阿枝婆婆的儿子喜欢画画,就像我记得你第一次在墙上写字时把‘法’字多添了一横。记住,才是最古老的神通。”

小满点点头,忽而轻声道:“可有人开始忘了。”

陈玄眉梢微动。

她继续说:“昨日我去城南学堂授课,问孩子们《共生纪》第一条是什么,一半人答‘人人皆笔’,另一半却说是‘尊天敬律’。我问他们谁教的,有个孩子说是先生讲的。我去查访,发现那位教书先生胸前挂着一枚旧式玉符,夜里会发光,像是……守律使遗物。”

陈玄沉默良久,指尖轻轻摩挲玉片边缘。

他知道,火焰可以烧尽灰袍,却未必能焚尽信念深处的阴影。那些曾被“归序者”控制的人,虽已恢复自由,但他们记忆中的恐惧、对秩序的依赖、对混乱的厌恶,仍可能被悄然唤醒。更可怕的是,有些人根本不愿承认自己曾是傀儡??他们宁愿相信,那段时间的冷漠与服从,是出于“正确”。

“遗忘比镇压更致命。”他说,“若连我们自己都不再记得为何而战,那胜利也不过是一座空城。”

就在此时,凤凰的最后一缕神识自昆仑墟传讯而来。那并非声音,而是一段烙印在月光里的残羽影像:

>“天律烙印未灭,只是蛰伏。它不再以铁链缚人,而是化作疑问:

>??真是自由更好吗?

>??若无强者统御,乱世何解?

>??你们所谓的共愿,会不会只是群氓喧哗?

>它们借凡人之口说出,藏于诗文之中,混入童谣之内,甚至潜伏在慈悲僧侣的劝世语里……

>这一次,它不焚书,它改义;不杀人,它惑心。”

影像消散,余烬飘落如雪。

小满咬唇:“他们在用思想打仗。”

“本来就是。”陈玄低语,“律法之争,从来不在刀兵,而在人心如何定义‘应当’二字。”

翌日清晨,一场突如其来的“正名之争”席卷民间。各地书院突然兴起辩论之风,主题看似寻常:何为“正义”?何为“秩序”?但细察之下,几乎所有论题都被精心设计过。例如:

-“若百姓愚昧,是否应由贤者代决?”

-“共议会效率低下,岂非耽误民生?”

-“妖灵本性难测,贸然平权,恐生祸患。”

这些议题背后,隐约可见一套系统性的论述体系正在成型。更有甚者,某些地方竟出现了新版《天律辑要》,封面写着“修订补遗”,内容却将“守律使”美化为“维序圣贤”,称其当年所行虽严酷,却是“为护苍生不得已之举”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