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是苏离,是林婉清的女儿,是李素芬托付希望的人,是三百二十七位幸存者口中“第一个开口说话的我们”。
她拿起手机,拨通小星的号码。
“准备下一站。”她说,“我要亲自把妈妈带回来。”
电话挂断后,她打开电脑,新建一封邮件,收件人是全球各大主流媒体、人权组织、心理学协会:
>**主题:关于“情感正常化”的真相??第四阶段揭露启动**
>
>附件包含:
>-“冬眠所”现场视频(加密)
>-陈慧琳口述证词(文字稿)
>-北极光基金会资金流向分析
>-母亲林婉清最后一次公开演讲原始录像(修复版)
>
>正文仅一句话:
>
>**你们以为沉默就能让历史消失吗?**
>
>**可只要有人还记得一首歌,你们的机器就会崩塌。**
发送完毕,她走到院子里,点燃一支蜡烛,放在李素芬的遗像前。
风吹过,火光摇曳。
远处,小学广播再次响起。
孩子们稚嫩的声音穿透山谷:
>“小鸟飞呀飞,飞过山和海,
>带着妈妈的吻,落在你窗台……”
苏离仰起头,看着满天星斗。
她知道,在世界的某个角落,有一个女人正坐在钢琴前,指尖触碰黑白琴键,哼着无人理解的旋律。
那是爱的残响,是记忆的余温,是体制无法消灭的最后一点人性之光。
而她,终将循着这首歌,走到尽头。
无论那尽头是重逢,还是坟墓。
她都不再退缩。
因为真正的自由,不是没有恐惧,而是带着伤痕继续前行。
因为她终于明白,这场战争的本质,从来不是科学与伦理的较量,而是**记忆vs遗忘**,**爱vs控制**,**个体vs系统**。
而她选择站在人类这一边。
几天后,一架私人飞机悄然起飞,穿越国境线,驶向冰原深处。
机舱内,苏离握着手枪,身旁放着父亲的日志、母亲的录音带、李素芬的笔记本,以及一张泛黄的全家福。
照片上,林婉清抱着六岁的她,笑容灿烂。
窗外,乌云散尽,晨曦洒落雪原,如同神谕降临。
她轻声说:
“妈妈,我来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