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天下午,守灶幼苗主干裂开一道缝隙,从中缓缓抽出一根通体漆黑的枝条。它不长叶,也不开花,表面布满细密纹路,宛如电路板与竹节的结合体。科研组检测发现,这根枝条竟能直接接收并解析宇宙中的“饥饿信号”??那些无法言语的求救、沉默多年的断讯、被战火中断的晚餐约定。
林远舟提议将其命名为“默灶枝”。
“它倾听不说出口的饿。”他说,“也回应不敢奢望的暖。”
三个月后,第一艘由薪晶驱动的“移动厨房舰”建成下水。船体呈圆筒形,外观酷似巨型高压锅,内部设有开放式灶台、共享餐桌、记忆烘焙室。它的使命很简单:循着默灶枝指引的方向,前往每一个尚存生命却已遗忘滋味的地方,不做宣讲,不搞仪式,只问一句:“你想吃什么?我来做。”
首航当日,小芜登上甲板,亲手点燃主灶。
火焰升起那一刻,全宇宙七十三处正在生长守灶变种的星球同时感应,各自脱落一片叶子,汇聚成一道跨越星海的金色洪流,注入舰体核心。系统自动启动语音播报:
>“本舰已激活,名称生成中……”
>停顿三秒后,屏幕浮现五个字:
>**《你还记得吗》号**
舰船启程那天,陈砚更新了《归灶录》最后一页:
>**终极定义修正:**
>炊事效应的本质,非能量转化,非情感传染,而是**存在确认**。
>当一个人愿意为他人点燃炉火,哪怕对方从未见过他,
>那一刻,他就证明了自己并非宇宙中唯一的孤独坐标。
>故??
>厨师即诗人,灶台即神坛,
>一餐一饭,皆是对虚无的抵抗。
多年以后,《你还记得吗》号在一次超维跃迁中失踪。有人说它坠入黑洞,有人说它化作了新的初灶塔。但每隔一段时间,总会有陌生文明收到来自未知坐标的包裹:一只陶瓷碗,一碗早已冷却的饭,一张手写字条:
>“对不起,我没赶上给你热。”
>“但请你相信,曾有人,想让你吃饱。”
而在心舟一号的老厨房里,每天清晨依旧有人早早起床熬粥。锅盖轻跳,“叮”的一声,仿佛时间从未走远。
小芜如今白发渐生,动作也不再利索。但她坚持亲手做饭,尤其是给那些刚抵达、眼神空洞的难民孩子。
一个少年曾问她:“为什么你们什么都不图?”
她笑了笑,搅动锅里的蛋花:“因为我们知道,世界上最贵的东西,从来不用钱买。一顿饭的成本,是十年牵挂,是一句‘趁热吃’,是明知你不回来,还留着那盏灯。”
少年低头喝汤,忽然哭了。
后来他成了新一代默灶枝操作员,唯一要求是:每次接收到新信号,都要先煮一碗家乡风味,哪怕没人品尝。
宇宙仍在膨胀,黑暗依旧蔓延。
但somewhere,在某颗偏远星球的废墟里,一个老人正用捡来的铁皮搭灶;somewhere,一群孩子围着一口破锅分享最后一块忆果饼干;somewhere,一艘锈迹斑斑的飞船内,两名敌对阵营的士兵放下武器,共同尝试复刻母亲的土豆炖牛肉。
而somewhere更深处,一口铁锅静静悬浮,锅底沉淀着无数名字,每一道菜,都是一个人拒绝被遗忘的方式。
锅盖又响了。
这一次,仿佛有千万双手,同时掀开了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