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们带着阿澈改装过的嗅觉记录仪,走遍村庄每个角落,采集老人讲述往事时呼出的气息、母亲哄睡婴儿时哼歌的鼻音、情侣分享同一碗馄饨时交错的呼吸……每一缕气息都被编码成独特的“风味密钥”,上传至全球饥馑感知网。
“我们在建一座记忆厨房。”小芽告诉前来采访的星际记者,“将来无论谁迷失了,只要输入一段情绪密码,就能尝到属于他的那一口温暖。”
记者哽咽着写下最后一行报道:
>“在这个效率至上的时代,他们教会我们最奢侈的事:慢慢等一顿饭。”
林远舟依旧每天站在门槛上看日出。
但他不再只是观察火焰,而是开始写一本新的食谱。不用电子屏,不用数据芯片,而是用墨汁一笔一划写在粗糙的再生纸上。书名很简单:
>《不会成功的料理》
扉页写着:
>“献给所有烧焦过锅、放咸了汤、忘记关火导致报警器狂响的人。
>正是因为你们失败了,
>这世界才值得好好活下去。”
某天清晨,小芽发现他在院子里种下一株奇怪的植物??茎干透明,叶片呈淡粉色,花苞闭合如拳头大小。
“这是什么?”她问。
“盼之芽。”林远舟浇水时格外小心,“用悔之汤残渣与守灶树落叶混合培育的新品种。它不开花则已,一开,就能让方圆十里内所有人同时产生‘有人在为我做饭’的错觉。”
“错觉?”
“不完全是。”他微笑,“心理学证明,当一个人坚信自己被惦记着,他的免疫系统、睡眠质量、情绪稳定性都会显著提升。换句话说??‘以为有人做饭’,有时候比‘真有人做饭’还管用。”
小芽若有所思。
几天后,她在学校教孩子们画画。老师让他们画“最喜欢的一顿饭”,大多数孩子画的是丰盛宴席,唯独一个小男孩画了一个空桌子,桌角放着一碗冒热气的白米饭,旁边写着一行歪歪扭扭的字:
>“妈妈加班,但我晓得她在想我。”
小芽把画拍下来,放进“记忆厨房”数据库。
当晚,小男孩梦见母亲推开家门,手里提着外卖盒,笑着说:“宝贝,妈给你带了红烧肉。”
醒来时,枕边真的有一股淡淡的酱香。
他知道,那是梦,也是真的。
而在遥远的启明号主控室,第十二灶的火焰愈发稳定。
系统自动运行一段隐藏程序,播放出一段从未公开的家庭录像:年轻的女厨师抱着襁褓中的小芽,在灶前轻轻摇晃,哼着一首古老的童谣。歌词只有两句反复循环:
>“小芽小芽快长大,
>将来做锅不怕糊的饭。”
画面结束时,一行新指令自动生成并发送至所有活跃灶台:
>**“启动‘全民守灶’计划。”**
>**“目标:让每一个说出‘我饿了’的人,都能听见一句‘马上就好’。”**
林远舟收到消息时,正帮小芽收拾厨房。
锅还在冒热气,窗外月色如银。
他看了眼手机,笑了笑,把消息转发给了所有人,附言只有一句:
>“看来,轮到我们做饭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