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67章
“专利方面,”周明目光冰冷,“一方面,加大自主研发,申请我们自己的专利,构建防御体系。另一方面,组建最强大的知识产权律师团队,随时准备打官司!他们告我们,我们就反诉!用专利交叉授权,用市场换技术,用一切合法的手段,杀出一条血路!”
方瑾和林薇对视一眼,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震撼和决绝。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,但周明已经指明了方向。
“倪老,林枫。”周明最后看向两位技术核心,“你们的任务最重。华夏芯业的生产工艺,需要你们的设计和系统来验证和驱动。我要你们派出最得力的干将,加入华夏芯业的筹建团队,从工厂设计、产线规划、工艺调试,全程参与!确保未来造出来的芯片,能用、好用!”
“请周董放心!”倪鸿钧激动得声音发颤,“我们一定全力以赴!”
***
一场席卷整个启明帝国的“造芯”总动员,就此拉开序幕。
其艰难程度,远超最初的想象。
融资之路,步履维艰。王岚带着团队,几乎跑遍了所有能想到的投资机构和政府部门。尽管周明和她磨破了嘴皮子,描绘了无比美好的前景和巨大的战略意义,但面对天文数字的投资和渺茫的盈利预期,大多数机构和官员都选择了谨慎观望甚至直接拒绝。冷眼、质疑、敷衍,成了家常便饭。直到王岚通过林薇的关系,辗转找到了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,递上了一份沉甸甸、凝聚了周明无数心血的《关于组建华夏芯业,突破国家芯片制造壁垒的战略规划建议书》,事情才出现转机。这份报告以其超前的视野、详实的数据、坚定的决心和对国家战略的深刻理解,打动了高层。经过数轮激烈论证和艰难协调,最终,由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领投,联合鹏城、上海两地政府投资平台,以及启明投资控股,共同出资,完成了华夏芯业首期200亿人民币的融资。这笔钱,对于晶圆厂建设而言,依然紧巴巴,但至少,看到了希望的曙光。
人才争夺,腥风血雨。方敏和她的人力资源团队,几乎成了空中飞人,足迹遍布全球。她们像侦探一样,搜寻着每一位华裔半导体专家的信息,然后发动一切关系去接触。高薪、股权、爱国情怀、事业平台。。。。。。能用的筹码全部用上。过程充满了戏剧性和艰辛。有的专家被诚意打动,毅然放弃国外优渥待遇回国;有的则顾虑重重,婉言谢绝;更有甚者,刚刚接触,就引来了其所在巨头的警觉和施压,甚至动用竞业协议进行诉讼威胁。方瑾领导的法务团队,几乎成了“吵架部”,天天和国际律所打交道,据理力争。期间,甚至发生了某位意向强烈的专家在临行前被莫名扣留调查的事件。最终,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代价后,一支由数十位海内外顶尖专家为核心、数百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为主力的初创团队,终于初步搭建起来。这其中,就包括了周明凭借模糊记忆、让方敏重点关注的几位未来在半导体领域崭露头角的关键人物。
设备采购,暗战重重。这更像是一场地下工作。林薇动用了所有深不可测的人脉,通过复杂的第三方甚至第四方渠道,尝试采购被禁运的设备。过程曲折离奇,充满了不确定性。有时是高价买回的设备关键模块缺失;有时是货船在公海被莫名拦截检查;有时是对方突然变卦毁约。负责此事的团队精神高度紧张,如同在刀尖上跳舞。最终,通过各种难以言明的途径,一批并非最先进但尚可用的二手半导体设备,被拆分成无数零件,以各种名目,历经周折,陆续运抵国内。它们将成为华夏芯业最初的火种,也是逆向工程和自主研发的起点。
选址落地,博弈妥协。综合考虑了人才聚集、配套产业、政策支持、交通运输等多方面因素,华夏芯业最终决定落户上海浦东新区。但这同样是一场艰难的谈判。土地、税收、能源保障、基础设施配套。。。。。。每一个细节都涉及巨大的利益和复杂的协调。周明亲自出面,与上海市领导进行了多轮会谈,最终以坚定的投资决心和未来带动万亿级产业链的承诺,赢得了对方的大力支持,拿到了极其优惠的政策包。
***
半年后。
上海浦东,一片新规划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内,昔日空旷的土地已然平整完毕,打下了坚实的地基。
一场简单却隆重的奠基仪式正在举行。没有过多的媒体喧嚣,到场的除了启明和华夏芯业的核心团队,主要是来自国家部委、上海市政府的代表以及重要的合作伙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