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47章
“安全,是动力电池不可动摇的生命线。”梁博士开门见山,展示了一段堪称“地狱级别”的电池安全测试视频:针刺实验、过充过放、高温焚烧、海水浸泡。。。。。。在严苛的测试条件下,“星源2。0”电池包均未发生起火、爆炸等热失控现象,其“堡垒式”安全结构设计和独创的热管理材料,展现了惊人的稳定性。
“除了安全,用户最关心的就是续航。”梁博士切换画面,展示了“星源2。0”的能量密度数据,“我们通过正极材料纳米化、硅碳负极应用以及系统集成度的极致优化,将系统能量密度提升至了280Whkg!这使得搭载‘星源2。0’电池包的‘仰望·星穹’,在CLTC工况下的综合续航里程,达到了820公里!彻底消除了用户的里程焦虑。”
820公里!这个数字引来了全场惊呼。这意味着在日常使用中,实际续航轻松突破600公里,足以满足绝大多数场景下的需求。
“不仅如此,”梁博士补充道,“‘星源2。0’还支持800V高压平台超快充,充电10分钟,即可补充400公里续航。我们致力于提供安全、长效、便捷的能源解决方案。”
“星源2。0”的横空出世,不仅让“仰望·星穹”如虎添翼,更是在整个新能源行业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。其卓越的安全性和领先的能量密度,迅速获得了国内外众多车企的青睐。一时间,寻求与启明芯源合作的订单纷至沓来。此前一直处于巨额投入期的启明芯源,终于在2018年下半年,实现了单季度盈利,并且盈利数字随着产能爬坡和订单交付,呈现出指数级增长的趋势。这颗曾被周明寄予厚望的“能源心脏”,开始了强劲而有力的搏动,为整个帝国输送着愈发充沛的“血液”。
就在汽车与电池业务高歌猛进的同时,那条更为艰辛、也更为核心的自主化之路,也终于传来了里程碑式的捷报。
2018年的最后一天,深夜。鹏城研发中心,“明穹OS”与开发工具链项目组所在的楼层,依然灯火通明。
项目总负责人倪鸿钧,站在测试实验室的中央,他的面前,是两排整齐排列的电脑。一排运行着基于完全自研工具链编译的最新版“天穹OS”(移动端与桌面端),另一排则连接着搭载了同样由自研EDA工具设计、华夏芯业利用现有设备能实现的最佳制程流片出来的“青龙S3E”(Enhanced)测试芯片。
整个2018年,是所有软件和芯片开发人员脱胎换骨的一年。强制切换到自研工具链带来的阵痛,如今已渐渐被征服。虽然界面依旧不如商业软件华丽,调试过程有时依然繁琐,但稳定性、可靠性和对“青龙”架构的优化效率,已经在无数个日夜的迭代中,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。
“开始最终集成压力测试。”倪鸿钧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