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华娱:屁股坐正了吗?你就当导演 > 第179章 张宗昌行径想交融没可能19(第2页)

第179章 张宗昌行径想交融没可能19(第2页)

话音未落,手机震动。是周婷发来的消息:“我在整理当年方舱患者的追踪名单,发现有三位康复者后来成了社区志愿者,每年冬天都去养老院送暖贴。我想做个回访,可以入片吗?”

曹忠回复:“当然。主题就叫‘余温’。”

第二天清晨,寒潮再度来袭。摄制组顶着风雪前往北山坟茔,准备补拍一段关于赫哲族葬俗的空镜。山路崎岖,积雪没膝,车子陷在半道动弹不得。众人只好徒步前行,扛着设备一步步往上爬。

到达山顶时,天色阴沉,白桦林在风中摇曳,枝干如骨节般伸向灰白的天空。墓碑大多低矮,有些已被苔藓覆盖,名字模糊不清。老赵跪在一排并列的三座坟前,点燃三炷香,低声念叨着什么。

曹忠没有靠近,只远远架起长焦镜头。画面中,香火微弱地燃烧,在凛冽山风中忽明忽暗,却始终未熄。雪花落在香头上,瞬间化作一缕青烟。

下山途中,王姐突然停下脚步。“你们听??”

远处传来一阵清脆的铃铛声。循声望去,只见山坡另一侧,其其格正带着两名当地青年在采集土壤样本。她脖子上挂着一个银质铃铛,据说是草原上传统的“牧魂铃”,用来驱赶恶灵、护佑牲畜。

“没想到她真回来了。”小李感慨。

“她父亲前几天打电话给我,”曹忠说,“说其其格拒绝了北京一家环保机构的高薪职位,执意回乡成立‘生态巡护队’。她说:‘如果科学家都不愿意回家,那研究还有什么意义?’”

几天后,其其格受邀来到抚远参加一场小型交流会。会上,她展示了半年来的调研成果:通过卫星遥感与实地采样结合,绘制出东北三省跨境湿地退化趋势图。其中,乌苏里江流域的植被覆盖率十年间下降了百分之二十三,地下水位平均下降一点七米。

“这不是数据,”她指着投影上的红色预警区,“这是我童年游泳的河湾,现在已经干涸成沙地。”

会后,她与老赵见面。两人语言不通,靠石头翻译。

“您一直守着这条江,”其其格握住老人的手,“而我曾经离开。但现在我明白了,守护不是固守,也不是逃离,而是**回来**。”

老赵听懂了最后一个词。他重重地点了点头,眼角泛起湿润。

那一晚,曹忠做了个梦。梦见乌苏里江彻底干涸,河床裸露,龟裂如大地的伤疤。人们跪在河底焚烧渔网,哭喊着祖先的名字。忽然,一声孩童的歌声响起,紧接着是第二声、第三声……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合唱。歌声汇聚成雨,滴落在焦土之上,嫩芽破土而出,江水悄然回流。

他惊醒时,窗外仍是黑夜,但东方已隐隐透出青灰色的光。

起床后,他独自走到江边。薄冰依旧,但靠近岸边的水域已有细微流动。他蹲下身,伸手探入水中,刺骨的冷激得指尖发麻。可就在那一瞬,他似乎感觉到某种生命的颤动??也许是一尾小鱼掠过指缝,也许只是水流的错觉。

他掏出笔记本,写下一行字:**真正的复苏,往往始于无人看见的深处**。

返京前夜,村里办了一场告别宴。村民们自发凑钱买了几只羊,宰杀炖煮,香气弥漫整个村庄。饭桌上,老赵难得喝了酒,脸颊泛红,话也多了起来。

“我年轻那会儿,江里打鱼要用‘鹰网’,一人撑船,一人举火把照水。鱼见光就聚,一网能捞上百斤。现在不行喽,电鱼机一响,整片水域死寂。”他叹了口气,“可我还是每天出船,哪怕空手而归。为啥?因为我怕有一天,没人记得该怎么划桨了。”

曹忠举杯敬他:“您不是一个人在划。”

宴会结束已是深夜。大家陆续散去,只剩曹忠和父亲留在院子里看星星。北方的夜空清澈无比,银河横贯天际,宛如一条流淌的光之江。

“你小时候总问我,为什么太阳每天都能升起。”父亲忽然开口,“我说,因为地球转啊。可今天我才明白,真正让它升起的,是有人一直在等着它。”

曹忠怔住。

“你拍这些人,不是为了让他们被同情,”父亲继续说,“是为了告诉所有人:这个国家之所以没塌,是因为千千万万像老赵这样的人,在没人看见的地方,日复一日地扛着。”

第二天启程时,全村人都来送行。石头塞给曹忠一个布包,打开一看,竟是用芦苇编的一艘小船,船头插着一根鹅毛做的帆。

“等春天来了,江开了,我就教你撒网。”男孩说。

车队驶离村口时,老赵忽然转身,朝着江面大声唱起了那首老歌。歌声苍凉悠远,在群山之间回荡。石头跟着哼了起来,接着是几个村民,最后整支队伍都在车里轻声应和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