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是我话说早了。”
2009年1月2日晚,冯晓刚看着漫天飞舞的“沙滩大解放”的新闻,
再度看向自己的老婆徐凡,佩服道,
“本来以为曹导和景田最红,没想到是章子义最红。厉害了。”
。。。
阳光斜照进诚影大楼的会议室,玻璃幕墙反射出刺目的光。曹忠坐在长桌尽头,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,节奏稳定得像是在计算心跳。他的眼睛微微眯起,盯着投影幕布上不断跳动的票房曲线??第七周,4。93亿,逆跌依旧,排片率不降反升,黄金场次一票难求。
“这不是电影。”赵海城低声说,“这是现象。”
没人反驳。房间里静得能听见空调出风口的轻响。韩八品站在窗边,背对着众人,手里捏着一张刚送来的院线反馈单。上面写着:“南京加映请求已超负荷,建议延长密钥至十周。”他嘴角抽了抽,像是笑,又像在忍痛。
“景田呢?”秦育突然开口。
“在录音棚。”秦育芝翻了下手里的行程表,“配《半夏》最后一段独白。他说要‘把灵魂烧进去’。”
“烧?”冯晓刚嗤了一声,随即又收住,“现在谁敢说他不行?之前骂他偶像出身、演技浮夸的那帮人,现在连微博都不敢发了。”
王忠磊靠在椅背上,眼神复杂。“我们原以为《投名状》是今年贺岁档的王炸,结果……”他顿了顿,“人家用一部科幻片,把整个档期都掀了。”
“不是掀了。”韩八品终于转身,声音低沉却清晰,“是重新定义了规则。你们知道现在全国多少影院经理私下给我打电话?三十七个。问同一个问题:‘韩董,下一部这样的电影什么时候来?’”
会议室一片沉默。
曹忠缓缓抬头:“我有个想法。”
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他身上。
“拍《长安十二时辰》电影版。”
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秒。
“电视剧已经爆了两年,IP热度没掉,粉丝基数庞大,而且??”曹忠站起身,走到白板前拿起笔,“它有强烈的视觉基因。长安城、打更人、刺客、机关术、火流星……这些元素,和《我们生活在南京》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。”
“你疯了?”冯晓刚猛地站起来,“那是古装悬疑!你是想把科幻套壳吗?”
“不。”曹忠摇头,“我是想证明一件事:类型可以变,但‘信念感’不能丢。观众买账的从来不是题材,而是创作者是否真的相信自己讲的故事。”
韩八品眯起眼:“投资预估?”
“八亿起步,特效占比四成以上。”
“回本周期?”
“如果运作得当,暑期档上映,三个月破十五亿可行。”
王忠磊倒吸一口冷气:“你知道这数字意味着什么?相当于赌上中影三年的现金流!”
“那又怎样?”曹忠冷笑,“当年谁信一个十八线小演员能扛起百亿票房?谁信一部讲外星信号的电影能让保洁阿姨上民生新闻?我们已经在创造历史了,现在怕什么?”
秦育看着他,忽然笑了:“你还记得你第一次来找我时说的话吗?你说你想拍‘让人记住的电影’,不是‘赚钱的电影’。”
“我现在依然这么想。”曹忠直视她的眼睛,“但我想通了??只有赚到钱,才有资格谈理想。”
韩八品沉默良久,忽然拍案而起:“干!”
一声落定,满室震动。
***
三天后,《长安十二时辰》项目正式启动的消息悄然流出。资本市场尚未反应,娱乐圈已炸开锅。
“曹忠又要搞事?”某资深制片人在饭局上冷笑,“上次是运气好碰上全民情绪共振,这次玩古装?他懂唐代礼制吗?”
“他不懂。”接话的是李校长,北电副院长,啜了口茶,“但他懂人心。你们忘了《南京》里那段广播剧式的旁白?那种‘普通人拯救世界’的朴素信仰,才是击穿圈层的关键。”
“可那是现代背景!古代哪来的共鸣?”
“长安是什么?”李校长反问,“是万国来朝的超级都市,是无数寒门子弟梦寐以求的起点。今天的人挤破头进京落户,和当年书生赴考有何区别?”
饭桌上一时寂静。
同一时刻,景田正戴着耳机,在录音棚里一遍遍重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