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华娱:屁股坐正了吗?你就当导演 > 第187章 韩三品之谈定角之问815(第1页)

第187章 韩三品之谈定角之问815(第1页)

“是不是有点狠了?”

韩三品上下打量了曹忠一眼,嘴唇嗫喏道,“这个贾小帅,又贾,又小帅的,指代性太强了。”

他气的把剧本往桌子上一拍,猛拍大腿,

“你这小鹰,天天给我找麻烦,到时候审。。。

西藏的冬天来得早。十月初,纳木错湖面已结了一层薄冰,像一块被风磨出裂纹的镜子,倒映着远处念青唐古拉山的雪峰。曹忠站在海拔四千七百米的措瓦村口,呼出的气息瞬间凝成白雾,贴在睫毛上发凉。他裹紧冲锋衣,抬头望向山坡上的小学校??那是此行的目的地:西藏自治区盲童艺术教育试点学校,全国唯一一支由视障儿童组成的合唱团就在这里。

赵海城比他早到两天,正蹲在校门口和一位藏族老师说话。那人叫扎西顿珠,三十多岁,脸上有高原晒出的紫红斑痕,声音低沉温和。看见曹忠,他站起身,用汉语夹杂着藏语打了招呼:“曹导来了。孩子们昨晚听说你要来,兴奋得睡不着,一直在练新歌。”

“什么歌?”曹忠问。

“《拉萨谣》,但他们改了词。”扎西顿珠笑了笑,“现在唱的是‘我虽看不见太阳,但我听见它升起来了’。”

曹忠心头一震。

校舍是两排平房,屋顶铺着太阳能板,墙皮剥落处露出土砖。教室窗户装着双层玻璃,里面挂着厚窗帘,防止强光刺激残余视力。走廊里没有电灯开关,全靠自然采光引导方向??这是为了训练孩子们对声音与温度的敏感度。每扇门边都钉着一块木牌,刻着凸起的藏文和盲文,指尖划过,能读出“音乐室”“宿舍”“食堂”。

他们走进音乐教室时,十几个孩子已经坐好。有的拄着白色导盲杖,有的牵着同伴的手摸索前行。最前排坐着一个瘦小的女孩,约莫十二岁,穿着洗得发白的蓝校服,双手轻轻搭在膝盖上,像是在等待某种信号。

“她叫卓玛。”扎西顿珠低声介绍,“合唱团主唱。先天性视神经萎缩,但从三岁起就能准确哼出听到过的任何旋律。”

曹忠刚想说话,卓玛忽然抬起头,冲着他所在的方向微笑:“你是曹叔叔吗?”

“你怎么知道?”他惊讶地问。

“扎西老师说你会来。而且……你走路的声音不一样。北京来的人都走得急,你是慢慢走的,像怕踩疼地板。”

教室里响起一阵轻笑。曹忠鼻子一酸。

那天下午,他们没拍任何画面,只是听。孩子们轮流唱歌,有人唱《天路》,有人唱自己编的《星星的味道》??“星星是咸的,因为天上流过银河;星星是甜的,因为妈妈说梦里能看到它。”录音师小林悄悄打开设备,把每一句都录了下来。景田坐在角落,腿上放着笔记本,笔尖沙沙作响。他不再试图用眼睛看世界,而是学会了用耳朵记故事。

晚饭后,曹忠和扎西顿珠坐在教师宿舍的火炉旁喝茶。酥油茶的膻味混着松木燃烧的气息,在鼻腔里盘旋。

“你们真要拍这个?”扎西顿珠盯着他,“你知道这些孩子的情况吗?不是所有家长都愿意让他们出现在镜头前。有些人觉得,瞎子上电视,是丢脸的事。”

“我不是来猎奇的。”曹忠放下碗,“我是来听他们的声音的。你说他们看不见光,可我觉得,他们才是真正的光源。”

扎西顿珠沉默良久,终于点头:“那你得答应我一件事??不准剪掉他们犯错的时候。不准美化,也不准替他们说话。让他们自己唱,自己讲,哪怕跑调,哪怕结巴。”

“我保证。”曹忠伸手握住对方粗糙的手掌,“这不叫纪录片,叫还魂。”

第二天清晨五点,卓玛准时出现在操场。她每天这个时候都会来这里“看日出”。其实她不知道太阳长什么样,但她坚持说:“我能听见它爬上来。”

她站在旗杆下,仰着头,耳朵微微颤动。风掠过屋檐、树梢、铁皮屋顶,发出不同的声响。她说那是“光的脚步声”。

曹忠让摄影师老周远远架机位,不开灯,不靠近。整个拍摄过程如同一场静默仪式。直到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湖面,卓玛突然张开双臂,轻声哼起一段旋律??没有歌词,只有音符,像是从地底升起的泉水,缓缓漫过冻土。

“这是什么曲子?”陈默后来问景田。

“她说叫《晨光序曲》,是她梦里的声音。”景田翻着日记本,“她说每次快睡着的时候,就会看见一片金色的草原,风吹草低,牛羊无声行走,而她站在中间,被人轻轻抱住。”

剧组决定以此为影片开篇。

然而真正的挑战很快到来。第三天,一名学生突发高烧,送往县医院途中因道路结冰翻车,所幸无人重伤,但孩子受到惊吓,连续三天拒绝开口说话。家长闻讯赶来,情绪激动,质问学校为何让孩子参与“外人拍的东西”。

当晚,家长会召开。十几位农牧民围坐在会议室,有人抽烟,有人念经,空气沉重得几乎压垮屋顶。

一位中年男人站起来,嗓音沙哑:“我们把孩子送来,是希望他们学会生活,不是变成别人眼里的可怜虫!你们拍电影,拿奖,赚钱,可我们的孩子呢?他们会更幸福吗?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