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草芥称王 > 第133章 杨灿是墨者(第2页)

第133章 杨灿是墨者(第2页)

老太太颤抖着将脸颊贴上石碑,泪水滚落:“等了五十年……终于找到你了……”

阿启默默立于一旁,直至她离去才转身。此时,周念匆匆赶来,神色凝重:“西北考古队又有发现??在戈壁深处挖出一座地下档案库,里面藏有大量未销毁的‘静土’名单原件。最关键的是,其中有一页提到了‘高层特批清除行动’,并附有签名印章。”

“是谁?”阿启问。

“印文模糊,但专家初步辨认为‘萧’字开头。”

空气骤然凝固。那个姓氏,曾在无数悲剧背后若隐若现,却始终无人敢直呼其名。

当晚,阿启召集核心成员召开密会。地窖中烛火幽微,众人围坐一圈。周念展示拓印件,指着那枚红印:“这不是普通官印,而是‘中央思想整肃委员会’的专用玺。这个机构早在八十年代就被撤销,但它的真实活动持续到九十年代初。”

一位曾在国安系统工作的退休干部低声补充:“我知道这个人。萧景渊,曾任意识形态督导组组长,手段狠辣,专治‘精神污染’。但他从未公开露面,所有命令皆通过代理人下达。有人说他早死了,也有人说他隐居深山,仍掌控某些秘密网络。”

阿启盯着那份名单,目光停在一行小字上:“‘林照案属重点清剿对象,须确保其影响力彻底湮灭。’”

他缓缓抬头:“我们要公布这份文件吗?”

一片沉默。

有人忧心:“一旦曝光,可能会引发震荡。毕竟,他的家族至今仍有势力。”

也有人坚决:“正因为如此,才更要揭出来!否则,我们的记忆重建永远隔着一层玻璃。”

阿启沉默良久,终开口:“我们不点名,也不指控。但我们必须让这份名单公之于世。就在《众声录》新增‘沉默之源’专栏,全文刊登原始档案,附注说明来源与考证过程。让民众自己判断。”

决议通过后,全馆通宵排版校对。次日清晨,《众声录》官网更新,标题仅八字:

>**《他们曾被系统性抹去》**

不到半天,点击量破千万。社交媒体掀起风暴,无数人转发评论:“原来不是没人反抗,是我们被蒙在鼓里。”“我父亲也是那时候失踪的,现在才知道他属于哪个名单。”“求你们继续挖,别停下。”

更有大批年轻人自发组成“档案追踪团”,奔赴各地档案馆、旧机关大院,寻找更多残卷。有人甚至冒险潜入已被查封的前政治中心地下室,拍回一堆蒙尘文件的照片。

风波愈演愈烈之际,一封匿名信寄达传承馆。信纸洁净,字迹工整:

>“你们唤醒的东西,未必是光。

>有些门一旦打开,出来的不只是亡魂,还有复仇的野火。

>停手吧。你们以为自己在书写正义,其实只是点燃导火索。

>??一个不愿看见战火重燃的人”

阿启看完,将其夹入《众声录》附录,标注为“反对之声?一”。

他对众人说:“恐惧也是一种见证。我们不仅要记录受害者的声音,也要容纳施害者的悔意,甚至敌人的警告。这才是真正的‘众声’。”

冬至前夕,第一场雪落下。传承馆举办年度“归名祭”。三千多人齐聚碑墙前,手持油灯,齐声诵读三百七十二个最初收录的名字。每念一人,便有人将一朵白菊置于石缝之中。雪花静静覆盖花瓣,宛如时间温柔盖上的印章。

仪式尾声,阿启登上高台,宣布一项新计划:“从明年起,我们将启动‘名字回家?校园行’。每一位学生都将参与一次家族口述史作业,采访祖辈经历,撰写‘我家的记忆报告’。优秀作品将收入《众声录?青春卷》。”

台下掌声雷动。一群中学生举着横幅,上书:“我们不做遗忘的一代!”

散场后,一个小女孩跑来,塞给他一幅画。画中是一位老人牵着孩子走在雪地里,身后足迹绵延千里,尽头是一座发光的城市。背面写着:

>“爷爷说他小时候不敢提爸爸的名字,因为他‘有问题’。现在我可以大声说:我爷爷叫王建国,我太爷爷叫王明德,他们是好人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