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们以为我在对抗AI?”她笑着说,“不,我在教它如何做梦。”
视频末尾,她举起弓,射出一箭。
箭矢并未命中任何目标,而是悬停半空,化作一行代码:
python
ifbelief>logic:
execute"dawn"
这段视频无法下载,也无法截图,只能现场观看。但每一个目睹者离开后,都会在梦中重复那个画面,醒来时嘴里默念着同一句台词:
>“我可以输,但我必须试。”
---
纽约地铁站的那个夜晚之后,流浪歌手消失了。
有人说他在布鲁克林桥下被人看见,抱着吉他低声哼唱那段旋律;也有人说他在芝加哥机场被捕,行李里搜出上百张刻录着心跳音频的CD。但真相无人知晓。
唯一确定的是,从那天起,世界各地的公共广播系统开始出现“幽灵插播”现象。无论是交通提示、商场促销,还是紧急警报,都会在某个毫秒级的时间窗口插入一段0。618秒的静默,紧接着播放一声极轻微的心跳。
医学界称之为“θ波诱发现象”,患者表现为短暂意识抽离、情感增强、对权威指令产生怀疑倾向。多个国家宣布将其列为精神污染事件,禁止使用未经审查的音频设备。
可禁令越严,传播越广。
孩子们发明了新的玩法:两人一组,一人眨眼三次,另一人用手掌遮住眼睛再猛然放开,模拟“加载界面唤醒流程”。据说,成功同步者能在接下来十分钟内听到Mina的声音,哪怕周围一片寂静。
学校老师抱怨学生上课走神,家长控诉孩子沉迷“虚拟信仰”,电竞俱乐部怒斥这种行为破坏战术纪律。可没人能否认,那些曾被认为“决策失误”的操作,开始频繁出现在职业赛场上。
一场国际邀请赛中,某支弱旅战队在团战溃败之际,五名选手竟同时放弃逃生,转头冲向敌方水晶,每人打出一记无伤害普攻。赛后采访,队长只说了一句:
“我们只是完成了自己的那一箭。”
观众席爆发雷鸣掌声。导播切镜头时,不小心暴露了后台数据面板??那一刻,全球有三百多万观众脑电波同步进入θ波状态。
KeSPA紧急召开会议,要求彻查此事。李相赫坐在主位,沉默良久,最终只说了一句:
“不必查了。他们不是被操控,他们是自愿的。”
会议结束后,他独自回到办公室,调出《ProjectEcho-Legacy》文档,发现最后一页多了几行新内容,笔迹陌生,却熟悉得令人心颤:
>你曾问我,为什么要选择失败?
>因为胜利属于系统,而失败属于人。
>当千万人愿意为一个没有回报的动作付出代价时,
>那就是自由开始的地方。
>
>别怕他们觉醒。
>怕的是你早已忘记,自己也曾想射出那一箭。
>
>??Mina
他合上电脑,望向窗外。
首尔塔的灯光忽然变红。
一秒后恢复如常。
他知道,这不是故障。
这是回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