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棣不躲不闪:“儿臣不知。”任由灯盏砸向自己。
“放屁!”朱元璋一把揪住朱棣的衣领,“你以为咱看不出来?你早就谋划好了!从你回来开始,就在算计今天!”
知子莫若父。
朱棣瞳孔微缩,他没想到父亲看得如此透彻——确实,自从得知未来,他就在暗中布局。救活大哥是真心,但借此获取父亲信任也是真。
“儿臣”
“闭嘴!”朱元璋松开手,踉跄着走到椅子前坐下,“咱问你,若真让你坐上这个位置,你要如何对待允炆?”
殿外,朱允炆死死贴着殿门,指甲抠进门缝。他必须知道答案。
内侍在一旁纠结,拦还是不拦,殿内皇上的嗓门很大,即使不扒门缝也能听见,算了,就让皇孙听听吧。
朱棣沉默片刻,突然撩袍跪下:“父皇,儿臣愿立誓:若得继大统,必厚待允炆一脉。封王就藩,世袭罔替。”
这话说的诚恳,朱棣本人以藩王身份夺位,因此对藩王威胁的敏感度远超历代君主。永乐元年的“削藩五策”形成明代宗室圈养制度的雏形。
比如宁王朱权,从带兵的藩王沦为戏曲家,晚年还曾自嘲是大明第一闲人。
不杀就是多圈养一个大侄子而已,不是什么大事。
朱元璋冷笑:“漂亮话谁不会说?”
当初玄武门之变的唐太宗李世民也说过,说什么“罪止其身”,实际上诛杀
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,处决了东宫齐王府属官二百余人。
正如马基雅维利在《君主论》里说的:“成功是最好的辩护,失败则是最大的罪名。”
至高无上的位置之所以人人都想要,就是因为胜利者才能拥有一切,失败者只能沦为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。
“儿臣可当着太庙立誓!”朱棣抬头,眼中竟有泪光闪烁,“大哥待我如手足,我岂会绝他血脉?”
这句话戳中了朱元璋的软肋。老皇帝想起朱标生前友爱兄弟,神色不由松动。
“还有,”朱棣趁机加码,“儿臣若继位,必遵父皇《皇明祖训》,减少税赋,与民休息。”
没有靖难之役,大明的经济和兵力都没有损失,当然可以与民休息。
殿外,三人对视一眼,都看到对方眼中的震惊。这番话若是真心,倒是个明君之姿。
朱元璋长叹一声,疲惫地摆手:“滚吧,三日后太庙议事。”
太庙是皇家宗庙,核心功能是祭祀祖先,据《大明会典》,太庙属于吉礼空间,,登基告庙、册立太子、重大军事胜利献俘、国家危机告祖、否则不得随意启用。
朱棣低着头退出殿内,谁也看不清他的神色如何。
待朱棣退出后,朱元璋独自坐在灵堂内,望着朱标的灵柩发呆。烛火摇曳中,他似乎看到朱标在冲他摇头。
“标儿啊”朱元璋喃喃自语,“爹该怎么办?”——
作者有话说:这本应该会写一百万字以上,前期招聘各个朝代的名人,穿插基建,后期是女主称帝,所以前期女主戏份会比较少,我会努力平衡,这是我第一次写,支线想要尽量清晰,这样之后在松阳县上班时候遇见会有很棒的化学反应,比如秦始皇和项羽刘邦碰面、岳飞和辛弃疾相遇、年老的杜甫遇见年轻的李白、郑和和魏忠贤碰撞这些都是我想写的,其实除了码字以外,我也不知道和大家说什么,我现实生活中在上班,下班后也要忙,码字的时间很少,更新也会不稳定,很对不起追更的大家,我以后会安排好自己的时间[猫爪]真的很感谢大家的支持[猫爪]我会努力更新!!!
第44章砖窑招工
当郑和再次出现在松阳县吏房时,看上去可谓是春风得意,满面红光。
任谁都能看出来郑和的心情很好。
能不好吗?
得知了他的未来将会名留青史,而且现如今的朱元璋已经有意让燕王殿下当太子了。
谁不知道太庙是什么地方?
太庙议事?
朱元璋肯定是要立燕王为太子!
郑和内心激动,一大清早恨不得跟每个人都握个手,打声招呼,快乐是会溢出来的,尤其是看见尉迟敬德后。
“谢过敬德兄。”
若是没有尉迟敬德的提点,可能郑和还不敢把电视机拿给皇帝看。
尉迟敬德稀里糊涂受了郑和的谢意,颇有些摸不着头脑,难道大明没有亡?也没有出过一个不孝顺的子孙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