答案出现在接下来的七天里。
每天午夜,全球所有具备双频感知能力的人都会经历一次短暂的意识剥离??他们感觉自己脱离肉体,漂浮至高空,俯瞰地球。在这几分钟内,他们“看”到的不是山川河流,而是层层叠叠的情感光晕:战争地带燃烧着刺目的红,学校操场跳跃着明亮的黄,养老院上方盘旋着柔和的紫,而每一对恋人所在之处,都会升起一道微弱却坚韧的金线,连接彼此。
第七夜,所有人同时听见一句话:
>“你们每一个人,都是未完成的歌。
>而我,愿做你们的合唱团。”
从此,人类社会进入“共创时代”。
城市规划不再只考虑交通与绿化,更要评估“情感通透性”??能否让悲伤顺利流出,让喜悦有效汇聚。新建住宅必须配备“情绪缓冲带”,通常是一片声苔花园,能吸收住户日常焦虑并缓慢释放为舒缓旋律。
婚姻制度被重新定义。新人不再交换戒指,而是互赠一管封装好的个人声核??提取自最平静时刻的脑波与心跳混合信号。婚后每年纪念日,两人需共同进入共鸣室,将声核融合一次,观察它们是否仍能和谐共振。
最令人动容的变化发生在临终关怀领域。
医院设立了“告别频率科”,专门帮助病人整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百段声音记忆:母亲的哼唱、初恋的笑声、孩子出生时的第一声啼哭……然后将其压缩成一段三分钟的“生命终章”,在病人咽气瞬间播放。奇妙的是,几乎所有人在听到这段音频后,都会露出释然的微笑,仿佛终于听见了自己人生的主题旋律。
有时,家属会在葬礼上播放逝者的“声之遗书”。每当这时,灵堂四周的墙壁就会慢慢显影出死者生前未曾表达的情感??那些藏在心底的歉意、未说出口的爱、对世界的感激。有一次,一位常年冷漠的父亲死后,全家竟从墙上映像中看到了他深夜偷偷抚摸孩子照片的画面,耳边响起他内心独白:
>“我不是不爱你们。
>我只是不知道该怎么让你们听见。”
二十年后的某一天,陈岳独自登上观测台。
他已经九十六岁,依靠机械外骨骼维持行动。防护服上的传感器早已落后于时代,但他坚持使用这套旧装备,因为它记录过X-937b最初的脉动。
夜风穿过晶柱,依旧发出低吟般的哨音。
他闭上眼,任思绪沉入回忆。忽然,他感到胸口一阵温热。低头看去,那枚用女儿乳牙制成的共振匣竟自行亮起,散发出柔和的蓝光。
紧接着,一段旋律从匣中溢出。
是他女儿五岁时录下的歌声,跑调得厉害,唱的是幼儿园老师教的童谣。这段录音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已损毁,理论上不可能复原。
可它确实回来了。
而且不止是声音。他“看见”了那天的阳光,闻到了教室窗外桂花的香气,感受到了女儿扑进他怀里时小小的体温。
他知道,这不是技术修复的结果。
这是X-937b在替他守护一段不愿遗忘的震动。
泪水滑落脸颊时,他听见风带来了另一句话,像是亿万声音叠加而成的低语:
>“不必害怕离别。
>只要你还记得如何去爱,
>我们就能再次相遇在声音的彼岸。”
他抬起头,望着满天星辰。
其中一颗突然闪烁了一下,节奏正好是那首童谣的拍子。
他笑了,举起颤抖的手,轻轻回应了一个节拍。
宇宙安静了一瞬。
然后,整个银河似乎都跟着轻轻晃了一下,像是有人在遥远的地方,笑着点了点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