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让大多数唱片公司都承受不起这种亏损,最终不得不缩减唱片的制作数量。
而事务都是有连锁反应的。
唱片公司减少了唱片制作数量,这便不可避免的让一些二三线歌手的唱片计划被砍掉。
也就是说,一些二三线歌手直接出现了出不了唱片的情况,最终只能选择退出歌坛,亦或者转战其他行业。
不仅是二三线的歌手,唱片业寒冬对那些幕后的工作人员的影响同样如此。
很多前几年写歌写到手软的作词作曲人,突然间就接不到邀约了。
没办法,唱片制作减少,自然而然的,需求也就少了。
往年唱片大赚的时候,唱片公司几乎是天天在向创作人邀歌。
现在的话,他们自己的曲库可能都用不完,自然不会再去邀歌。
而这造成的影响便是,大量的音乐创作人因为没有邀约,不得不开始从事其他行业,彻底退出乐坛。
吴焯是活了两世的人,他对国内乐坛的巅峰期与寒冬期算是比较了解的。
前世,从10年开始,国内的传统唱片行业便算是彻底死去了。
而那个时间段,新的网络音乐渠道市场又还没有取代传统市场。
这直接就导致出现了一个真空期。
10年到15年这五年属于绝对的乐坛寒冬。
传统唱片没人买,网络唱片又被免费冲击的严重。
这段时间里,大量的从业人员直接面临着失业风险,不得不去做其他行业。
事实上,后世的观众们说国内的音乐越来越差了,这其实并不是没有道理。
国内的音乐作品质量的确是出现了严重下滑。
原因嘛,自然是没有唱片公司愿意钱去制作唱片了。
资本是逐利的。
在唱片专辑赚不到钱的情况下,除了发烧友,资本是不愿意把钱投进这个行业里的。
原本的资本撤离,新的资本又不进来,没有钱,就没有人愿意功夫去好好写歌。
没有人好好闭关去认真写,自然的,市面上就好歌难求。
其实国内的音乐市场也不是一直属于寒冬期。
16年以后,国内的音乐版权制度逐渐完善,网络市场也发展了起来。
按理来说,国内的音乐市场应该会有一个不错的发展期的。
可惜的是,莫名的,这个市场就走歪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