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主播猛地站起身:“不可能!你怎么能这么判?我姐姐都受伤了!”
“受伤不代表就是家暴。”张远冷静回应,“如果是你姐姐每天用言语刺激对方,制造心理压迫,最后导致对方养的狗失控伤人??那责任该归谁?”
“你这是颠倒黑白!”
“我只是陈述事实。”张远合上笔记本,“顺便提醒你一句,如果你姐姐继续这样对待她丈夫,我不敢保证下次受伤的会不会还是她自己。”
说完,他准备下播。
就在这时,手机突然震动。
一条私信弹出,发件人未知,内容只有短短一行字:
>“谢谢你,终于有人说出了真相。”
张远盯着那句话,久久未动。
他知道,这场直播看似结束了,但实际上,才刚刚开始发酵。
几天后,当地派出所重新调阅案件资料,结合张远提供的鉴定报告与行为分析模型,决定不予立案。同时,妇联介入调解,建议双方进行婚姻咨询。
而那位年入80万的姐夫,在得知结果后,并未提出离婚,反而主动预约了心理医生。
一个月后,张远收到一封匿名快递,里面是一张照片:男人蹲在地上,轻轻抚摸着那只曾“咬人”的狗,旁边站着妻子和两个孩子,阳光洒满院子。
照片背面写着:
>“我们都在学着好好说话。”
与此同时,网络舆论早已翻天覆地。
最初一边倒支持“女性维权”的声音,逐渐分裂成两派:
一派坚持认为“彩礼换不来尊严,姓氏自由不可侵犯”;
另一派则痛批“现代婚姻中的隐形剥削”,指出某些家庭打着“平等”旗号,实则行“精神奴役”之实。
更有社会学者撰文讨论《论新型赘婿现象背后的性别权力重构》,引发广泛争议。
而张远,依旧坐在他的鉴定台前,面对一只只性格各异的宠物,听着一个个离奇曲折的家庭故事。
他知道,这些看似荒诞的案例背后,藏着这个时代最真实的情感裂痕。
有人问他:“你不觉得这些事太复杂了吗?明明只是鉴定一只狗而已。”
他笑了笑,说:“你以为我在鉴狗?其实我在鉴人。”
某夜加班结束后,他走出办公楼,抬头望天。
城市灯火通明,万家灯火中,不知有多少夫妻正在为一句争执、一个姓氏、一条狗的忠诚而彻夜难眠。
他掏出手机,打开那个许久未用的社交账号,发了一条动态:
>“今天鉴了一只狗,它没做错什么,只是太懂主人的心罢了。”
配图是那只名叫“小愚笨”的土松犬,安静地趴在窗台上,望着远方。
评论区很快热闹起来。
有人问:“你说的可是上次那个净身出户案?”
他回复:“是啊。”
对方又问:“那你觉不觉得,有时候,最忠诚的,反而是最容易被牺牲的那个?”
张远看着这句话,怔了很久。
然后打出一行字:
>“或许吧。但至少它不用签字画押,承诺永不背叛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