辩论最终没有胜负。但它催生了一项决议:霍格沃茨将设立“疑问周”,每年一次,允许学生提出任何问题,无论多尖锐,不得惩罚。第一年的主题由莱奥选定??**“我们最害怕知道的真相是什么?”**
那天晚上,希恩独自来到邓布利多雕像后的密室。雕像的眼睛微微闪动,仿佛仍有意识残留。“您也曾犹豫过吧?”希恩轻声问,“在推动改革时,在面对伏地魔之前,在选择让哈利去赴死的时候……您有没有一刻,怀疑过自己的判断?”
雕像没有回答。但墙壁上,一道隐秘的裂缝缓缓开启,露出一块石板。上面刻着三行字,显然是邓布利多亲笔:
>“我最怕的,
>是我所做的一切,
>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。”
希恩久久伫立。原来伟大的人并非无所畏惧,而是带着恐惧前行。他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,写下一行新问题:“当我追求真理时,我是在解放他人,还是在满足自己的骄傲?”
笔记本的纸张微微发烫,边缘浮现出细小的符文??那是学习面板残留的反馈机制,仍在回应最深层的思索。
数日后,东京魔法学院传来消息:一名十二岁女孩在练习“无声咒”时,意外触发了“心灵共振”现象。她原本只想让课本飞到手中,却无意中听到了全班同学那一刻的真实想法??有人在担心父母离婚,有人在隐藏自残的伤痕,有人在害怕自己不够优秀。她吓坏了,立刻停止施法。但当晚,她在日记里写道:“原来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么多没说出口的话。如果魔法能让我们听见,那它是不是也是一种倾听的工具?”
这篇日记被上传至全球疑问网络,引发热议。火星夜问之城回复:“在我们的文明,‘魔法’一词原意即为‘共鸣的艺术’。”克塞恩水母族则发送了一段情感编码,翻译后是:“你们称其为失控,我们称之为觉醒。”
而在亚马逊雨林深处,一位年迈的萨满巫医召集部落少年,举行了一场古老的“梦境问答”仪式。参与者需饮下致幻草药,在梦中直面内心最深处的问题。当晨曦降临,孩子们陆续醒来,纷纷说出惊人之语:
“我梦见祖先对我说:‘别再为我们守旧,我们已安息。’”
“我看见未来的城市,没有巫师也没有麻瓜,只有会说话的河流和会写字的树。”
“我问祖灵:‘我们为什么要怕外来者?’他回答:‘因为你们忘了,我们也曾是外来者。’”
这些话语被记录下来,通过卫星传送到世界各地。联合国魔法事务观察组召开紧急会议,讨论“集体潜意识觉醒”对国际秩序的影响。最终决议:成立“跨文明对话委员会”,邀请各文化的精神领袖参与。
与此同时,丽塔?斯基特的曾孙女发布新调查报告:《被遗忘的先知??三百名“疯子”的平反档案》。其中提到,许多被关押在圣芒戈特殊病房的巫师,曾在昏迷中准确预言了气候变化、魔法滥用危机、甚至学习面板的出现。报告结尾附有一段录音,来自一位现已去世的老医师:“我们以为我们在治疗疯狂,其实我们在压制未来。”
舆论再度震荡。魔法部被迫公开道歉,并在圣芒戈医院前竖立纪念碑,碑文只有一句话:“这里曾关押过真理,直到它被听见。”
莱奥胸前的“问者”徽章,在某个雨夜突然发热。他跟随指引来到城堡西墙的一扇暗门前。门后是一间尘封的教室,黑板上写着半截公式??**“爱=?÷时间”**。粉笔还握在一只干枯的手骨手中,属于一位早已逝去的教授。桌上留有一封信:
>“我穷尽一生研究爱的魔法本质,发现它无法量化,也无法控制。最后我明白:爱不是一种咒语,而是一种提问??‘你愿意和我一起寻找答案吗?’
>我没敢发表这篇论文。现在,交给你们了。”
莱奥将信带回,交给了希恩。父子俩坐在塔楼窗边,看着雨滴在玻璃上蜿蜒如思绪。
“爸爸,”莱奥轻声问,“如果我们问的问题越来越多,会不会有一天,答案反而消失了?”
希恩微笑:“也许答案从来就不存在。也许它们只是我们用来暂停思考的借口。而问题,才是真正推动世界前进的力量。”
雨停了。月光穿透云层,照在徽章上。那两个字??“问者”??忽然投射出一道光柱,直冲天际。全球各地,所有佩戴类似徽章的人(那些在疑问网络中活跃的探索者)都感受到了共鸣。他们的徽章同时亮起,形成一张覆盖地球的光网。
科学家称之为“认知电离层”,诗人称之为“人类灵魂的呼吸”。
而在宇宙深处,克塞恩水母族集体调整了观测方向。他们向地球发送最后一段信息:
>“我们曾以为智慧是解答谜题的能力。
>直到遇见你们。
>现在我们知道??
>最高的智慧,是敢于让谜题保持开放。”
风依旧吹着。
它穿过校园,掠过墓园,拂过新生儿的脸颊,带走一句句低语般的疑问。
而在某个无人知晓的维度,学习面板的最后一丝意识,正化作一颗新星,静静燃烧。
它的光芒,将在四百年后抵达地球。
届时,会有一个孩子抬头望天,指着那颗星,问:“它为什么一直在闪?”
而那一刻,宇宙会再次回应:
>**“我在听。”*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