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闻圣上要废胡正统,她脸色顿变,连夜召集几位心腹重臣入宫密谈。
“若将北魏与隋朝尽数抹去,那我父族的功绩、血脉、封赏岂不尽废?”宇文婉贞冷声质问,“圣上是要否我整个族系?”
长公主也在席,叹道:“如今朝中不少勋贵皆出胡姓,若废北魏正统,便是断他们的根。”
“他是皇帝,他能改史,也能改命。”皇后冷冷一笑,“可我不能坐视不管。”
密会后,宇文婉贞下令,要在朝中发起反对奏章,联络门下士族、史官、典仪官与国子监,以学术之名提出异议。
很快,朝中多位学者联名上书,称“正统不可轻废”、“修史必依大势,不可因私废公”。
李鸾徽看着那一封封反对的折子,冷眼一扫,心中却毫不动摇。
“金土相代……”他低声喃喃,自语道:“五行更替,金为西胡,土为中夏。如今金星衰退,土星居中,这不正是中原复兴之兆?”
他越说越快,语气中隐隐有种兴奋,“朕是土德之主,是继周汉之天命帝君,金德之主早该让位。”
可他也知道,这种“兴奋”背后,其实藏着更深的恐惧。
李鸾徽站在星图前,久久不语。
他想起先帝李玠的遗训:“权不可散,统不可疑。”
可如今,他所承之统本就含糊——这皇位本不是属于他的,武帝以皇后之位葬于祖宗身侧,特遗圣旨,告诉先帝立皇孙。
皇帝在位,不立太子,这是常识。
可武帝这一举措,让先帝和前太子之间的关系紧张,夺嫡之争,不可避免。
李鸾徽这个不起眼的皇子夺到了皇位,但总归是名不正言不顺。
这对他的统治来说,不是好事。
恰逢四星聚尾——不只是革新之兆,更是警示之象。
他不止一次梦到武帝之像——那位改制、强兵、彻底革旧的君王。他梦中被武帝追问:“你有何功德,敢称继统?”
梦醒后冷汗浸背。
李鸾徽明白,他害怕的,不是胡人,也不是异议——是“虚”。
他太清楚,自己并非开国之君,却想成万世之主,这其中需要的是“道统”,是“天命”。
于是他回身召人,“将礼部留下的旧稿拿来,再召史官与国子监掌教,朕要亲自修一部《正统述论》。”
他要以一己之力,重构这个时代的根——哪怕朝堂沸腾,哪怕族人反叛。
“若此事成,”他对自己说,“后世必记今日,不记他人。”
可他也明白,正统之争,从来不仅是史书上的字句,更是血脉、权力、身份的较量。
一时间,朝堂风波暗涌。
第102章打草惊蛇前途毁【VIP】
长安的春日虽暖,但通天佛脚下的风,却冷得像秋。
徐圭言披着深色朝服站在高处,她的身后,是工部与兵部调派的人手,一列列整装待命的军士走进通天佛内,手持炸药与铁锤,等待她的命令。
“我说动手的时候才能动手,你们先进去将炸弹埋伏好。”
徐圭言说完,再次仰头看向高达数丈的通天佛。
这通天佛为武帝元年所建,用的是最上乘的石材和鎏金工艺,就算是去掉了所有装饰和浮金,阳光下佛像依旧熠熠生辉,承载着帝国旧梦的光辉。
这佛,在长安城内伫立百年,是民问朝拜的神圣象征,却也因为背后的庞大账目和失踪的修建银两,成了被朝堂视为“祸根”的政治累赘。
徐圭言吐出口气。
这一个多月,她用了极大耐心将贪污与损耗的部分逐步压缩、合并,再加上部分工部“拨款”与原先寺庙内收到的香火钱,勉强填补的空缺,终于凑出了一个“勉强能令圣上满意”的数字。
这个数字,不是真实的,但却是朝廷愿意接受的。
几日前,御前召见时,她把账本递给了圣上。李鸾徽扫了一眼账本,随即抬头看她,淡淡地说了一句:“你做得不错。”
那一瞬,她明白了,自已赢得的不是信任,而是继续留在这场棋局中的资格。
她站在通天佛前,工匠与军士已经准备妥当。炸药已经埋入地基之下,机关一引,这座曾经高耸入云、象征佛法无边的巨像将化为尘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