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凤谋金台 > 100110(第32页)

100110(第32页)

“徐尚书,那我就先走了,一会儿我给您带些热乎的吃食回来。”

徐途之点头。

雷声作响,细雨如注。

徐途之合上信,轻轻叹了口气。他不是没有想过,假装未收到,或暗自回信宽慰几句,以拖延时局。

但他也清楚,如今朝局愈发敏感,所有的举动都在圣上的掌控之下。若是被皇上知晓自己私收后宫密信,隐匿不报,不啻于结党营私、干政掩事。

左思右想,他还是起身披衣,走到屏风后拿了一把油纸伞就往外走。

不多时,他便乘轻辇悄然入宫,宫门口早有宦官等候,见是礼部尚书亲来,也不敢多问,只悄声引他入含元殿内。

此时,圣上李鸾徽正披着鹤氅,站在案前翻阅兵部新呈的边疆急报,听闻徐途之来访,挑眉道:“此时来见,又是有什么要紧之事?”

说话间隙,徐途之走了进来,礼毕,他才双手奉上一封信函,道:“陛下,这是臣今夜所收到的文书,来处特殊,臣不敢擅断,特来呈上。”

李鸾徽接过,略一扫眼,未急着拆开,放到一旁,坐下问:“这是什么?”

徐途之不动声色:“回陛下,是皇后写给我,询问关乎祖训章典删改一事,皇后忧虑太子之位动摇,恐生朝议,故遣信探询。”

李鸾徽哼笑一声,随手拆封看了几行,冷声道:“她倒比朕还急。”

他手中将信函折叠了两折,随意放在一旁,眼神却锐利如刀:“改祖训非为一人之位,而是为百年之后国脉无虞。可惜宫中之人,仍只顾眼前一尺地。”

徐途之闻言,低首应道:“臣明白陛下之意。臣以为,无论是改制也好,储位也罢,关键不在文字章句,而在执政之人能否镇国安民。”

李鸾徽闻言,瞥他一眼,嘴角浮起一抹冷淡笑意:“徐卿倒是越发会说话了。”

徐途之拱手:“臣不敢妄自揣度圣心,只愿天下安稳,朝局不乱。”

李鸾徽淡淡一笑,眼神却越发深邃:“这件事你就别管了,也不要声张,你我知即可。这信朕会亲自处理,皇后那边,你且别回应,也不许暗中示意什么。”

“臣谨遵圣命。”徐途之俯首,再不多言。

待他离开后,李鸾徽重新坐回案前,将那封信看了第二遍,面上不动声色,却握紧的手指透出隐隐怒意。

“嫡庶……长幼……你倒真以为,这皇位,只靠这几句祖训就能坐稳?”

他将信纸折起,放入密匣之中,关上铜锁,转身吩咐随侍太监:“传旨,今晚去皇后寝宫。”

祭祀那日,天未亮,便已乌云密布。

风兮兮,从未明的天际吹来,吹乱了朱红色的宫旗。远山隐没在雾雨之间,鼓声隆隆,如神祇低语。

巳时未到,百官已齐聚宗庙之外,身着朝服,按位肃立。雨丝从天际落下,悄无声息。

乐声一响,整个天地像被划开一道口子。

御驾到时,万官齐跪。

李鸾徽一袭玄袍,面容沉肃,雨水打湿了他的衣袖,他却不动分毫,仿佛天地的变动都不能扰他心神。

他亲自宣读了新修订的《祖训章典》。最关键的几条,终于在这风雨交加的一刻,他一字一句读出:

——“自今日起,删去祖制中嫡庶之分,立子以才德为先,非独宗法血缘所拘。”

——“太宗以前所立者,虽有争议,皆以贤者为尊,不复论长幼之序。”

——“改祖制者,不为逆天,而为顺民心、应世道。”

字字铿锵,如钟磬之音,穿透雨幕,砸入众人心头。

在场史官捧笔记录,将场面描述得壮阔。

大殿之上,香火缭绕,百官肃穆。

徐途之站在右侧,看着李鸾徽的身影在烟雨中仿佛高山一般不可撼动。徐圭言站在人群最后面,冯家则站在武官那一列。

而秦斯礼披着风尘未褪的战袍,身姿挺拔,立于最前列。他刚从凉州归来的,战功赫赫,李鸾徽亲自点名让他入列前排,以示褒奖。

雨愈下愈密,无人撑伞。

终于,在风雨交加中,礼毕,祖制改定,天下生变。

祭祀之后,设宴于内殿,诸皇子、公主悉数在座,百官陪席。

杯盏交错,歌舞升平,似乎风雨皆歇,国运将安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