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我,搬山道人,绝不倒斗 > 第574章 祭海出发(第2页)

第574章 祭海出发(第2页)

远处,一个鬚髮苍白的老匠將铁皮围成的喇叭举起,扯著嗓子大喊道:“开闸!”

船坞底下的数道闸门在几名壮汉的努力下共同开启,水流呼啸著奔腾而出,

逐渐填满了坑底,接著水势缓缓上升。

一点点地,源自周边几条河流的水匯聚於此,已然高过了船底。

“水够了!”还是那名老匠人,此刻又用那铁皮喇叭大喊:“拆架!”

於是,船坞內所有人齐齐拉住架子上的绳索,一条条队伍宛若拔河一般,喊著號子一同用力。

登玄號两侧的架子由此散开,船身顺势往下一矮,而所有人的心也紧跟著一沉。

造船容易下水难,尤其是海船,古往今来,不知多少巨船就倒在这临门一脚上,只见水势继续上升,而眼见得就要沉入泥沙之中的登玄號也跟著摇摇晃晃地浮了起来。

“成了!”

目睹此景,人群中爆发出响亮的欢呼声,参与到这次改船的匠人们无不兴高采烈。其实他们本都是附近县城的匠人,平日里多受墨家门人的襄助,今日来此卖力,不为钱財、只为报恩,拋弃了世俗间的利益,反爆发出了惊人的力量。

船已然成功浮起,而引擎发出的轰鸣声也越发响亮,隨著船坞完全打开,於黑烟阵阵中,这艘怪物一般的铁甲船向前行驶,將顺看船坞连接看海边的一段深沟航行,直至停泊在海湾港口。

汞气带来的动力倒也十分充足,似乎已不亚於即將问世的高压蒸汽机,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將拉开惟幕。

眼见登玄號成功下水,陈阳也就放下心来,嘱託鲁矩好生回去歇息,养足精神后,自己便回到即墨城中,开始著手预备明日的“祭海”仪式。

所谓祭海,最早源於先秦东夷部族对海神一禺京”的崇拜,接著,因海神与龙王信仰的融合,形成了“春祭龙王,秋酬海神”的习俗。

至此,出海之前先设坛祭海,便成了沿海各府县约定俗成的惯例。

首先,要选择一处面东背西的地方,以嶗山绿石建立祭坛,四周还要插上“二十八宿旗”。

至於供品则要准备一猪一羊一鸡、五穀海產、船模纸扎。猪要黑毛公猪,需留鬃戴;羊的羊角之上要系以红绸,鸡则以有三条狭长尾羽的雄鸡为最佳,且尾羽万万不可剪去;五穀海產便是小麦、豆、稻、泰,即墨老酒与首尾相连的整尾鱼之类;船模纸扎,则是以松木製“宝船”载满纸捏的金银元宝,到时会於海中梵烧。

正所谓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,作为即墨城中修为最高的道人,哪怕只是个搬山道人,这主祭一职也只能落到陈阳头上。毕竟,无论正一、全真哪一派占了这个位子,另一派都会不服,唯有陈阳出任,两方才都没有异议。

斋戒一天,沐浴净身,陈某人表现出难得的诚心,隨后早早上床歇息。

翌日一早,他换上了一身崭新的海清道袍,外披一件无袖的黑色罡衣。道袍共有三十六针、一针不多一针不少的横针脚,称为“三十六雷常拥护”,又於腋下有著两条长约三尺、下端为箭头形的“慧剑”,取义“但凭慧剑威神力,跳出沉沦五苦门”。

从上到下穿戴整齐之后,便来到海边那以嶗山绿石垒就的祭坛。

此坛不高,也就一丈二,二十八宿旗分列四方,其中东方苍龙七宿居左。坛下有著象徵天地人的三级台阶,表面还细心地鐫刻上了浪与鱼龙纹。坛上主神龕里供奉著一尊自龙王庙內请出的龙王鎏金像,手中握持著分水玉圭。

於龙王像前,设置有香樟木案,三牲六畜呈山字形摆在左;五穀盛於青铜算、老酒则存於泥封陶坛位於右。

眼见得吉时將至,法坛下的周边渔民们在穿靛蓝海青袍,手持鯨骨杖的老者带领下,唱起了世代相传的《请神调》。

於螺號声里,只听得歌声洪亮。

“哎一东海水连天,祥云罩嶗山,

渔家诚心奉高香,恭请眾神降凡间!

一请东海老龙王,执圭分水开沧浪二请天后圣母娘,宝灯引航破雾瘴,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