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博会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远处的宏伟木质建筑。
“妈妈,沈叔叔,这建筑的好特别”赵雅丽拿着手机不断拍摄,眼里全是好奇。
沈青山欣赏着远处的建筑,对身旁的李雪梅说,“这种将传统材料与参数化设计结合的手法,确实代表了未来建筑的一个方向。”
李雪梅在系统的技能加持下,能看到更深层的东西,“不止是美学。木材的封存就代表着未来可持续发展技术。”
他们通过安检,首先去了最具人气的“未来科技馆”。形态各异的机器人灵活地进行着服务与表演,VR设备让参观者沉浸式体验着虚拟与现实的交融。沈青山则在一旁做着解说,从技术的底层逻辑,到其商业化应用的潜在前景。
“这项全息通讯技术,如果能解决延迟和成本问题,未来十年内或许能颠覆现有的远程会议模式。”沈青山指着一处正在演示的展台说道。
李雪梅认真看着,系统界面在她视野角落提供着信息,她快速评估着各项技术的成熟度和市场价值,但大多项目还在孵化期,并未让她有必须拿下的心。他们在未来科技馆参观了一个多小时,收获不少信息。
随后,他们走进了相邻的“医疗健康馆”。这里的光线更柔和,展台的设计也多采用暖色调,少了些科技馆的炫酷。
健康馆的核心体验名为“重生之旅”。参观者进入一个“身体检测舱”,在短短三分钟内,完成七项核心健康指标的无创快速检测。李雪梅率先尝试,舱门关闭,柔和的蓝光扫描而过。仅几分钟后,数据录入完毕。
他们被引导至一个环形剧场。中央,基于李雪梅实时数据生成的、她二十五年后的虚拟化身。画面中的“她”,轮廓依稀可辨,但眼角已有了细纹,旁边罗列着基于她当前生活习惯推演出的潜在健康风险。
李雪梅不禁惊叹道,“这……简直太神奇了!”
沈青山和女儿赵雅丽也依次体验。李雪梅看到AI推演中,沈青山的化身提示他需要注意心血管压力的累积,和因长期高强度工作、肩颈劳损问题。
“这不仅是检测。”李雪梅对身边的沈青山说,【洞察之眼】技能让她看到了核心信息,“这是一种基于大数据的行为进行的推理。这背后的AI算法需要极强的能力。”
沈青山点点头,“如果能将这种预测模型与早期健康预警的相关平台结合……”后面的话他没有说完,一切尽在不言中。
紧接着,他们走进了名为“怪物猎人”的剧场。这里所谓的“怪物”,指的是疾病与衰老。通过AR眼镜和震动地板,他们仿佛被缩小进人体内部,亲眼看到“免疫细胞”与“病毒”的战斗,甚至体验了一次细胞的“组织再生”过程,光影在周身流转,如同生命在重塑。
沈青山评价道,“这种沉浸式体验,将复杂的生物医学过程变成了可感知的故事,”
随后踏入了“创业实验室”。里面数百家中小企业的黑科技在此轮番登场。恰逢周三“医疗科技主题日”,他们看到了无数奇思妙想:可监测深层睡眠脑电波的智能头环、能分析汗液成分评估脱水状况的运动贴片、癌症早期筛查科技等。
李雪梅看得越发专注,场馆内的特色展示更是让人目不暇接。未来人类洗衣机:这个曾在1970年岛国世博会亮相的概念装置,以全新面貌回归。它不仅是清洁身体,更通过声波共振、光影和香氛疗法,达到净化心灵的效果。女儿赵雅丽体验了一番,出来后直呼神奇。
沈青山尝试了一台未来的自动贩卖机。它通过非接触式传感分析了他的疲惫状态,并问了几个关于压力和睡眠的问题,最终递出一颗含有特定舒缓成分的胶囊。
而李雪梅在“再生医疗展示”的透明培养皿中,看到由iPS细胞技术培育出的心肌,李雪梅看着心脏那微弱的跳动,仿佛看到了未来器官修复的可能。
下午他们去了住友馆。馆内设计令人惊叹,仿佛将一片静谧的森林搬入了室内。光线幽暗,只有点点星子般的灯饰悬挂在模拟的林木之间。在核心区“UNKNOWNFOREST”处,工作人员微笑着给每位参观游客分发了一盏特制灯笼。
“请用您手中的光,参与这片森林的呼吸。”工作人员轻声说。
这盏灯不仅是游览工具,更是触发互动的“魔法媒介”。当他们三人手持灯笼,走入这片光影森林。很快便发现,当许多人将灯笼聚集在一处,或者用特定的节奏晃动时,周围的“森林”会产生呼应。地面竟浮现发光的菌类、飞舞的萤火虫等动态光影,甚至模拟了树木年轮的生长过程。
李雪梅低声道,“这似乎通过某种规则汇聚,就能激活整个系统。这像不像我们之前讨论的分布式智能网络?”
沈青山站在她身侧,目光落在动态光影上,“更像是一种启发,未来的AI科技,不应是冷冰冰的指令与响应,而应该像这片森林一样,具备互动能力,能引导人们自发地参与和创造。”
离开森林后,进入一个演艺厅,他们观看了融合舞蹈、投影的表演《生命的回响》,当舞者模拟树木摇晃时,背景也呈现四季更替的影片。在表演尾声,工作人员告知可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,将自己的“森林寄语”发送至舞台中央的虚拟“母亲树”。寄语会化作光点汇聚成树冠,最终形成实时生成的艺术装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