某个雨夜,院墙外出现一个戴斗笠的女人。
她不进门,只将一只纸铃挂在门环上,附字条:“若你愿孩子记住真相,明日子时,带他去村东老槐树下。”
次日,母亲果然赴约。
树下无人,唯有一具小型共鸣箱埋于土中。
她按指示将耳朵贴近,瞬间听见丈夫的声音??那是三年前他被以“传播野史”
罪名处决前的最后一句话:“告诉儿子,我死于不说谎。”
她嚎啕大哭,当场撕毁入选文书。
此事迅速蔓延,短短半月,十七省共计三百余名歌童家庭选择退出。
礼部震怒,派清源师上门“疏导”
,却屡遭抵抗。
有家庭将触感铃藏入棺材,伪装守灵;有村落集体装聋,见官不语;更有甚者,将孩子送往活碑堂分堂,自愿成为新一代记忆载体。
祭天大典被迫延期。
宫中,李承稷独坐偏殿,面前摆着一份密报:**皇太后连续七日拒绝进食,只反复书写“爹爹冤”
三字,笔笔见血**。
内侍奏称,她房中铜镜每到子时便自行碎裂,碎片拼起来竟是前刑部侍郎被斩首的场景。
皇帝终于召见裴文渊之子??现任监察院右使裴景和。
“你父当年建静音核心,说百年可净天下之乱。
如今呢?越压越响,越禁越传。
朕想知道,‘忘川计划’还有没有别的手段?”
裴景和低头:“有。
最后一式,名曰‘归寂’??启动遍布九州的剩余十一处静音核心,释放终极静波,可令方圆千里内所有人暂时丧失长期记忆能力,持续七日。
代价是……施术者必死。”
“谁施术?”
“需一名自幼接受‘忆蚀’训练之人,其脑波与核心共振。
全国仅存三人,皆在宫中服役。”
皇帝沉默良久,问:“若施行,百姓会忘记什么?”
“战争、饥荒、冤案、抗争……一切痛苦。
也会忘记《草芥录》,忘记活碑堂,忘记阿启。”
裴景和顿了顿,“但他们同样会忘记亲人之死,夫妻之爱,母子之情。
记忆不分善恶,一旦清除,人性亦将残缺。”
“那就不是太平,是荒原。”
李承稷苦笑,“传旨,暂停‘归寂’。
另,查宫中最近是否有异常书籍流出。”
阿福听到风声,知大限将至。
他连夜写下遗书,藏于扫帚柄中,随后主动走进排水渠。
他在水中行走三里,直至抵达地下暗室。
那里,悬浮着一枚巨大的青铜铃,表面布满裂痕,正是“忘川计划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