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州罗家的偏房里,地上的青砖吸尽了李青云最后一丝温度。
他蜷缩在地上,身体早已冰凉僵硬。
唯有他那双圆睁的眼睛还没有闭上,瞳孔里凝着几分不甘,像两枚蒙尘的碎琉璃,映着窗外漏进来的微光。
。。。
夜色如墨,浸透了小镇的屋檐与巷道。
阿启合上册子,烛火在他眼角投下微微颤动的影子。
窗外风起,吹动檐下那口新挂的小铃,叮??一声轻响,像是一句未说完的话终于落下尾音。
他起身吹熄蜡烛,却并未就寝,而是踱步至院中。
月光洒在碎陶拼成的碑影上,泛出冷白的光泽。
他忽然想起少年时读过的一句话:“天地有大美而不言,四时有明法而不议。”
可如今他知道,沉默并非美德,而是压迫的共谋。
真正的美,在于敢于开口,在于明知痛仍愿记得。
次日清晨,镇上集市刚刚开张,油条在锅里翻滚,豆浆冒着热气。
阿启坐在茶摊边,捧着一碗粗瓷碗装的米汤,看人来人往。
一个老妇人蹲在角落卖绣鞋垫,针脚细密,图案是歪歪扭扭的莲花。
她身边站着个小女孩,约莫七八岁,正用炭笔在废纸上涂画。
阿启多看了两眼,发现那纸上写的不是字,而是一串名字:王氏阿姑、李三娃、赵婆子……每个名字下面还画了个小圈,像是记账。
“你在写什么?”
他轻声问。
小女孩抬头,眼睛亮得惊人:“我在记那些没人说的名字。
奶奶说,以前我们家有个姑奶奶,叫阿芸,十五岁就死了,因为写了诗被抓走。
我昨晚梦见她,她说她冷,让我给她烧双鞋。”
老妇人抬起头,叹了口气:“这孩子最近总做梦,尽是些古里古怪的事。
可我说着说着,才发现……她说的,竟和我娘临终前断断续续讲过的差不多。”
阿启心头一震。
他又一次看见了那种力量??不是来自权力,也不是来自刀剑,而是来自梦、来自耳语、来自某个孩子突然睁开的眼睛。
记忆正在以最柔软的方式回归,像春草破土,无声无息,却不可阻挡。
他掏出随身携带的竹笔,在空白册子上写下一行小字:“**梦亦为证。
**”
午后,他离开小镇,继续南行。
山路崎岖,荒草没膝。
途中经过一处废弃驿站,墙垣倾颓,门匾早已腐朽。
他本欲绕行,忽见墙根下坐着一人,披着破旧斗篷,怀里抱着一只铜铃,正低声哼唱一首不成调的歌谣。
那声音极轻,却让阿启脚步顿住。
他听出来了??那是《草芥录》第一章的旋律,当年他在西岭村教孩子们的第一课。
只是这首歌如今已被改得支离破碎,仿佛传唱者只记得片段,只能凭着感觉填补空白。
“你还记得这首歌?”
阿启走近,轻声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