……
上午九点,微博开始发酵。
几个关注教育公平的大V转发了天涯热帖,#高考顶替十七年#的话题迅速攀升至热搜榜前十。
有网友扒出贾石松的公开履历:阳惠师范学院毕业后,从乡镇中学教师一路升任市教育局常务副局长,每一步提拔都“顺风顺水”;更有人爆出贾正的身份——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,“兄弟俩一个在省厅一个在市局,这关系网绝了”。
中午十二点,门户网站纷纷跟进。
新浪、搜狐在首页推送相关报道,标题直指“权力阴影下的教育公平”。
报道中引用了石松的口述录音片段,他带着哭腔的质问“凭什么他用我的名字上大学,我却要在地里刨一辈子?”让无数网友共情。
海西都市报的嗅觉向来灵敏,最先发声,以《一场迟到十七年的“身份之争”:是冒名顶替还是另有隐情?》为题,看似中立地罗列了双方“说法”:
石松的控诉与贾石松办公室“不便回应”的表态,但字里行间的调侃意味显而易见:“从‘石松’到‘贾石松’,一个字的距离,却是两个人生的天壤之别。”
作者是陶然。
这篇报道像投入滚油的火星,瞬间点燃了本地舆论。
紧接着,多家主流媒体的记者纷纷涌向海西省,或致电省教育厅、市教育局要求采访,或奔赴上云县寻找石松核实情况。
面对汹涌的舆情,市教育局在下午三点紧急召开新闻发布会。
李副局长端坐主席台,对着数十家媒体的镜头,字斟句酌地表示:“经初步核查,网传‘高考顶替’一事发生在十七年前,当时的招生制度与现在存在差异,部分原始档案已难以追溯。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贾石松同志存在顶替行为,网络传言存在诸多不实之处,希望大家不信谣不传谣。”
有记者追问:“那被篡改的准考证和学籍表如何解释?”
那位被迫出来应对的副局长推了推眼镜:“年代久远,不排除档案保管过程中出现笔误的可能。”
又有记者问:“贾石松与省教育厅贾正处长是亲属关系,这是否影响了调查公正性?”
副局长脸色微沉:“请关注事件本身,不要过度联想。我们已成立专项调查组,如有违规违纪行为,绝不姑息!”
这番避重就轻的回应,非但没有平息舆论,反而激起更大的愤怒。
网友嘲讽“笔误能把名字改出个‘贾’字?”“‘绝不姑息’四个字我听着耳熟,上次是谁说的来着?”
转折点出现在第二天清晨。
一家以深度调查闻名的省外媒体,突然发布了一篇万字长文,标题赫然是《独家录音:市教育局副局长深夜承认高考顶替,省厅处长涉案》。
文中附带了一段时长五分十七秒的录音,背景音里能清晰听到贾正与贾石松的对话:
“你顶替石松上阳惠师专这事没几个人知道,你、我、王保军、贾渝,还有公安局、阳惠师专几个退休的……你先别管谁泄露的,当务之急是处理好,别因小失大,把你的乌纱帽搞丢了。”
“大哥,有你在我怕啥?你给拦着,剩下的我来搞定。石松那个傻逼,不就是想要钱吗?我给他!”
“小心驶得万年船。省厅本要组建联合调查组秘密调查,我跟厅长好说歹说,他才同意低调处理,把信访件转给你们教育局,附了部里和省厅的拟办意见。明天下午文件能到,你上午请个假回避两天,让你们局长交给别人办,你在暗处安排处置,务必不留手尾!”
这段录音如同核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