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每被一个生命感知一次,就生长一分。
更不可思议的是,自那日起,地球上所有新生儿的第一句话不再是“妈妈”
,而是清晰说出:“我想吃饭。”
医学界无法解释,但民俗学者认为:这是灵魂的记忆觉醒。
一年后,归炊塔迎来新使命。
第七颗光点不再只是接收站,而开始主动发射信号。
内容是一份“火种名录”
??列出了宇宙中已知的八百六十三处“灶火遗址”
,分布在不同星系、不同维度,有些存在于黑洞边缘,有些漂浮在虚空裂缝,甚至包括早已灭绝文明的最后一餐影像。
名录末尾附言:
>“凡能读懂此信者,皆为守灶之人。
>
>火不会灭,只会转移。
>
>若你见余烬未冷,请代为添柴。
>
>下一顿饭,留给后来者。”
宁小满带领“星火巡行团”
启程,目标第一站:猎户座β星遗迹。
据记载,那里曾有一个靠光合作用生存的植物文明,临终前却集体燃烧自身枝干,只为煮出最后一锅“告别羹”
,献给未能诞生的下一代。
飞船命名为“炊号”
,动力系统采用“情绪聚变引擎”
??以人类烹饪时产生的喜悦、期待、关爱等情感为燃料。
启航当日,全球九百万家庭同时开火做饭,将情感波频定向输送至引擎核心。
飞船升空时,尾焰呈淡粉色,宛如一缕温柔炊烟。
林素娥留在地球,主持“忆粮计划”
升级。
新一代“忆稻”
已可自主进化,根据食用者心境生成不同风味:悲伤者吃到甜汤,愤怒者尝到清凉薄荷粥,孤独者则会咀嚼到一种奇异的陪伴感,仿佛有人坐在对面默默陪餐。
某日,一名自闭症少年食用忆稻后,首次开口说话。
他说的不是“我要吃饭”
,而是:“昨天晚上,有个穿蓝裙子的老奶奶给我盛饭,她说她是我的曾祖母。”
基因检测证实,他家族确有一位女性成员于1943年死于饥荒,死前最后一餐是半碗稀粥。
人们终于明白:忆粮不仅是能量载体,更是“灵魂的回音壁”
。
那些逝去的生命,从未真正离开。
只要还有人记得他们的饭菜,他们就在烟火中重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