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未必。”董桂花淡淡道,“他逃得了一时,逃不了一世。真正可怕的,不是他逃了,而是他背后的人??朱棣,会不会借机发难?”
清扬脸色微变。
两人正说话间,万珊翔匆匆赶来,手中拿着一封密信:“七哥,这是刚从码头递来的,署名是‘百里庆’。”
董桂花接过一看,眉头紧锁。
信中内容极简:**“风紧,扯呼。煤已备,速运江南。”**
“百里庆”正是他们在江湖上的暗线代号,专用于紧急联络。
“有人想运煤出京?”清扬惊讶。
“不是运煤。”董桂花摇头,“是借运煤之名,运送别的东西??很可能是人,或是兵器。”
万珊翔倒吸一口冷气:“难道……燕王府打算造反?”
“别胡说!”董桂花低喝,“眼下证据不足,不可妄言谋逆。但我们必须盯住这批‘煤’。”
他迅速写下几行字,交给万珊翔:“你立刻送去工部齐主事手中,就说这批蜂窝煤需经检验方可放行,务必拖延三日。”
又转头对清扬道:“你去码头查访,看看哪家商号接了运煤的单子,尤其是往扬州、苏州方向的。”
清扬应声而去。
夜幕降临,咸阳宫书房灯火通明。
董桂花独自研墨,提笔写下一纸奏疏:《请设煤政司并规范民用炉具制造事》。他条陈利弊,详述推广蜂窝煤对缓解薪柴危机、减少森林砍伐、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重大意义,并建议设立专项经费支持贫困地区免费配发基础炉具。
写罢,他又取出另一份密折,密封后藏入袖中。
他知道,有些话,不能明写于奏本之上。
次日清晨,董桂花再次入宫。
刚至东华门,却被拦下??今日戒备森严,连他亦需搜身查验。
他不动声色,任由侍卫检查担子。那蜂窝煤炉静静躺在竹筐中,仿佛只是寻常物件。
进入宫门后,他直奔谨身殿。
朱标尚未临朝,正在批阅奏章。见他来了,略显疲惫地抬头:“你又有何事?”
“回殿下,昨日所议蜂窝煤推广之事,臣已拟出详细章程,请殿下御览。”说着呈上奏疏。
朱标接过翻看,越看越是动容:“你这份规划,细致入微,连工匠薪酬、原料损耗都计算清楚……你是真把百姓疾苦放在心上了。”
“臣不敢居功。”董桂花道,“这一切,皆源于亲眼所见??寒冬之夜,一家老小围炉而眠,却因通风不畅,全家窒息而亡。那一刻,臣便立誓,必要造出一种安全、廉价、人人可用的取暖之物。”
朱标默然良久,终是叹道:“若天下官员皆如你这般体察民情,何愁江山不固?”
正说着,忽有内官急报:“启禀殿下,锦衣卫在龙江关截获一艘可疑货船,船上载有大批蜂窝煤,经查,竟是从刑部仓库流出!押运之人自称是工部差役,却无正式文书!”
“什么?!”朱标拍案而起。
董桂花心头一跳,立即道:“殿下,此事蹊跷!蜂窝煤尚未正式投产,刑部仓库怎会有库存?且未经审批私自外运,形同盗卖国有物资!”
“查!”朱标怒道,“给朕彻查到底!牵涉者,无论官职高低,一律下狱!”
董桂花低头掩饰嘴角一丝冷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