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大明兽医,开局给朱标续命 > 169 公主病(第1页)

169 公主病(第1页)

斜阳西照。

皇宫。

十三公主坐在窗前,小脸带着倦怠。

不时用丝帕掩嘴咳嗽几声。

自入冬以来,咳嗽就时断时续,吃药就减轻一些,停药就加重。

最近吃药的效果似乎也不好了,甚至。。。

夜雨如针,斜织在东宫檐角的铜铃上,叮咚作响。清扬披着蓑衣自药圃归来,手中捧着一株刚采下的紫菀,根须还沾着泥水。她脚步轻缓,穿过回廊时却忽觉气息一滞??廊下石灯未熄,火苗幽蓝跳动,映出一个熟悉的身影。

是朱标。

他独自立于雨中,未撑伞,衣袍尽湿,手中攥着一道黄绫诏书,指节发白。清扬驻足不敢近前,只听他低声念道:“‘手足之情,不可轻断’……父皇说得对,可若不断,国将何存?”

风卷冷雨扑面,朱标终于回头,见是她,勉强一笑:“这么晚还不歇?”

“等您。”清扬上前一步,递过油纸包好的热姜茶,“今日奉天殿议事良久,我怕您受寒。”

朱标接过,却没有喝,只是望着那盏蓝焰:“董桂花昨夜写了密奏,说赵九渊虽死,但其部下供出一人??曾在燕王府掌管军械库的幕僚李承恩,此人三月前失踪,疑已潜入辽东,联络建州某部头人,许以重金与兵器,图谋再演一次‘边患’。”

清扬心头一紧:“又是假袭?”

“不。”朱标摇头,“这一次,恐怕是真的要引狼入室了。李承恩精通女真语,又熟知边镇布防,若他真能煽动一部起兵,哪怕只是小规模冲突,也足以让朝廷调兵、增税、停新政。而燕王便可顺势请命北征,借机扩军。”

“那为何陛下仍不下旨召燕王入京?”

朱标苦笑:“血书呈上当日,宁王亦遣使来辩,称赵九渊确系其旧部,因不满削藩而挟怨报复,与燕王无关。两王互证清白,父皇便更难决断。如今朝中已有风声,谓东宫欲借边事构陷亲王,动摇宗室根本。”

清扬默然。她终于明白,真正的战场不在辽东,而在人心之间。一个“疑”字,足以让铁证化为流言,让忠臣背负奸名。

“董桂花呢?”她问。

“连夜启程去了蓟州。”朱标低声道,“他要去见守将耿炳文,亲自查验尸体与营地残迹。若能在燕王反咬之前拿到确凿证据,或许还能逼陛下动手。”

“可万一……查不到呢?”

朱标闭目,良久方道:“那就只能等他们再出手。而我们,必须比上次更快。”

雨势渐大,檐下积水成溪。清扬忽然想起什么,从怀中取出一本薄册:“这是《暖冬日记》第三辑,百炉入户的百姓所写。其中有几户提到,近来有陌生人打听蜂窝煤配方,甚至愿出十倍价钱收购炉芯过滤层。”

朱标猛然睁眼:“他们在研究破解之法?”

“不止。”清扬声音微颤,“惠民药局昨日送来报告,顺天府郊外三名儿童突发高热抽搐,送医后发现肺部沉积大量黑色颗粒,成分与‘白霜土’不同,却同样具有强碱性。初步判断,可能是某种新型粉尘毒剂,经呼吸道侵入神经系统。”

“所以他们换了手段。”朱标冷笑,“毒砖不行,就改毒煤;明攻不成,便暗施阴毒。”

“更可怕的是。”清扬压低声音,“这些孩子家中并未使用官配炉具,而是从黑市购得所谓‘改良型省煤炉’,价格便宜一半,宣称‘火力更猛,无烟无味’。经查,这批炉子出自通州一间无名小窑,作坊主已于昨夜携款潜逃。”

朱标怒极反静:“他们在用百姓试毒。”

“是。”清扬点头,“而且专挑贫户下手。一旦中毒者增多,谣言便会四起:‘太子的新炉有毒’‘朝廷拿穷人做实验’。届时民心一乱,新政便不攻自破。”

朱标缓缓起身,将诏书投入石灯之中。火焰猛地腾起,吞噬了“手足情深”四字,烧出焦黑的裂口。

“传令下去。”他声音冷如铁石,“查封京畿所有私人煤窑,严查燃料来源;命锦衣卫彻查黑市炉具供应链,追到源头为止;同时发布《告民书》,公布中毒案情,附上医官验状与患儿康复影像,让百姓亲眼看看,谁在害他们的孩子!”

清扬领命欲走,却被他叫住。

“等等。”朱标从袖中取出一枚铜牌,“这是我今晨在父皇御案旁无意瞧见的??兵部新设‘物料溯源司’的通行令符,本应由东宫派员执掌,却不知怎地落入了户部侍郎周延礼之手。此人素与李维周交厚,且曾为燕王监修王府粮仓。”

清扬接过铜牌,指尖抚过上面刻痕,忽然瞳孔一缩:“这印记……不对。正品火漆印应在左下角,此牌却在右上,且纹路模糊,像是翻模伪造。”

“果然。”朱标冷笑,“他们连制度都想篡改。快去找董桂花,让他务必在回京前截住所有打着‘溯源司’名义的北运物资车队??若有持此牌者,当场扣押,格杀勿论!”

三日后,蓟州急报传来。

董桂花已在耿炳文配合下完成尸检复核,并率锦衣卫突袭李承恩藏身之所??一座废弃驿站。搜出密信十余封,皆用隐语书写,提及“春草萌动时,放鹰逐鹿北”,并附有边镇兵力分布图。最关键的是,在其卧榻暗格中发现一方砚台,底部刻有燕王府独有的“飞鸢衔剑”徽记,且经鉴定,墨迹尚新。

与此同时,通州黑市案告破。锦衣卫顺藤摸瓜,擒获炉具贩运团伙首领,供出幕后主使竟是工部一名主事,而此人正是周延礼门生。在其宅中抄出大量伪造的“溯源司”令符、空白通关文牒,以及一份名单:列有二十七名地方官员姓名,标注“可买”“可用”“待考”。

证据如山。

董桂花未归京,而是直接联名耿炳文、都察院巡按御史,八百里加急上奏: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