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来娘亲又拋下我一个人过世,便和养父、养母成了一家人,他们认我做女儿,完全当做亲生女儿一般的对待。
却因我年少时了脚,又在军中见惯了生离死別,自那以后觉得这辈子没有指望了,以为这辈子只能做个废人,又寻不得个真正懂自己的。
直到遇见胡翊,不仅治好了我的脚,还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。
我俩知心,公爹、婆母,大哥大嫂,还有小妹,这一家人都极为知礼、明理,善良、通达。”
朱静端脸上带著喜悦,看著一家人温暖的笑意,更是为之动容的道:
“我曾见惯了生死,如今再被这些家人的温暖所感化,也觉得十分幸运,能遇到你们这一家人。”
朱静端说到此处时,陈瑛和柴氏就都拉著她的手,安抚著她,三个女人的眼里隱约闪烁著泪在胡家,与在朱家是两种不同的感受。
朱元璋是父亲,但却常年在外征战,很少能够见到。
开国之后,他已经做了皇帝,虽然还跟平常一样叫爹叫娘的,也会偶尔撒撒娇。
但朱静端很知道分寸,毕竟先是君臣,再论亲情。
因此,她与马皇后这个娘,就显得更加亲切些。
但还是因为皇帝、皇后的高不可攀,实际上是会有一层隔离的。
这种区別,在堂妹朱静敏的身上,尤其明显。
朱静敏是朱元璋堂兄的女儿,被收为养女,跟朱静端一样。
但她处事更加小心翼翼,也不敢大声说话,適应的並不如朱静端,得到朱元璋的疼爱便也少了许多。
姐妹二人,一人在京城敕建公主府,还在皇宫专门修建了一处灵秀宫。
另一人却嫁给三十多岁的淮安卫指挥使黄琛,隨行离京,由此一点就可以看出来区別。
从这一点上,朱静端便和胡翊有著许多相似之处。
胡翊很谨慎,总是显得小心翼翼,不会轻易的消耗自己在朱家人心中的地位和亲情。
朱静端其实也一样。
她极少会开口索要什么,懂事的令人心疼。
因为她也篤定一个道理,身为皇家之人,终究是要先论君臣,再论亲情的。
在江山社稷面前,其他的一切都要让步。
也因为夫妻二人的许多看法相似,她和胡翊就总有说不完的话,也总能在对方这里找到认同感胡父觉得愧对妻子,柴氏则觉得这一切都不算什么,只要一家人不散,这份温情就会一直传续下去。
胡翊极为感激这位继母,朱静端很喜欢胡家这份无拘无束的温暖亲情。
大嫂陈则是觉得,嫁来胡家以后轻鬆了许多。
她的父亲陈桓,是个十分严厉之人,不仅对待部下苛刻,对待子女也是这样。
从小紧绷著一根弦,根本不敢反抗家里为你安排的一切。
所以,嫁来胡家以后,真的自由了许多,那种被父母逼著上进的感觉,真的很糟糕。
至於胡显,他也没有什么大的抱负。
只要父亲可以正视他,不像之前那样觉得他一无是处,抱著媳妇孩子热炕头的日子就挺好。
弟弟实在太能干了,超越他是做梦,他这辈子也没有这个心思。
至於胡令仪嘛。
她不懂得这些,就只知道乾饭·
这小丫头片子实在是太能吃了,七个饺子、四只鸡腿,两只鸭腿和六串烤肉。
真不知道是咋吃下去的,看的全家人都为之惊奇!
守岁不能干坐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