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没有在任何公开文件上掛名,却成了整个雷达项目和战机项目背后真正的灵魂。
时间一天天过去,三个月的时间,弹指一挥间。
这九十天里,姚爱国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。
他的身影,像个不知疲倦的陀螺,出现在每一个最需要他的地方。
在14所的雷达实验室里,张明远带著团队遇到了第一个拦路虎——电晶体的良品率。
按照姚爱国提供的图纸,他们勉强制造出了一批电晶体,但良品率低得嚇人,不到百分之五。
这意味著造一百个,九十五个都是废品,成本高得无法承受。
整个团队愁云惨澹,连续熬了好几个通宵,头髮大把大把地掉,也没找到问题所在。
就在大家快要绝望的时候,过来“参观”的姚爱国只是在超净车间门口站了一会儿,就指出了问题。
“张总工,你们提纯单晶硅的石英坩堝,纯度不够。”
“还有,拉晶过程中的温度控制,有零点二度的偏差。”
“就这两点,改了再试试。”
张明远和一群专家半信半疑,抱著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態,按照姚爱国的指点重新调整了工艺。
结果,新一批电晶体出炉,良品率直接飆升到了百分之九十!
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!
一群白髮苍苍的老专家,看著姚爱国的眼神,就像看著神仙。
在112所的飞机製造厂里,总工程师王浩带著工人们也遇到了大麻烦。
新型战机採用了大量的鈦合金和复合材料,这都是国內第一次大规模使用。
传统的焊接和铆接工艺根本行不通,机身强度始终达不到设计要求。
一个关键的承力结构,在做静力测试时,加载到百分之八十就出现了细微的裂纹。
王浩急得满嘴起泡,带著技术员们反覆计算,就是找不到原因。
姚爱国又是过来“参观”的。
他没看图纸,也没看数据,只是戴上手套,在那段出了问题的结构上摸了半天。
然后,他指著一个铆接点旁边的区域说。
“问题不出在铆接上。”
“是你们在钻孔的时候,高速钻头產生的局部高温,改变了这块区域鈦合金的晶相结构,让它变脆了。”
“换成低速冷却液钻孔法。”
王浩和工人们目瞪口呆。
就这么摸一下,就能知道金属內部的晶相结构变化了?
这手是x光机吗?
抱著试一试的態度,他们改进了工艺。
新的部件再次进行静力测试,加载到百分之一百五十,都完好无损!
整个车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。
从此,112所里流传开一个传说:只要姚工看一眼,就没有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。
类似的事情,还发生在航空涂料研究所,发生在发动机测试中心,发生在航电系统的集成实验室……
姚爱国就像一个幽灵,无处不在。
他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,用最不经意的方式,提出最一针见血的解决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