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在院子中央,竟立着一口完整的青铜钟,样式与山村小学后山那座极为相似,只是表面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名字:
>张秀兰,1953,鸣沙山护林员
>王建国,1967,可可西里科考队员
>李文娟,1981,大兴安岭火灾中逆行救童教师
>陈志强,1995,秦岭隧道塌方前最后一班岗哨
>……
每一行都标注着时间与地点,正是铜柱上记录过的“静默时刻”
主角。
“这些人……都是自愿成为锚点的?”
小芸低声问。
“不全是。”
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。
三人猛然转身。
门口站着一位老人,身穿褪色军大衣,头发花白,面容苍老却不失挺拔。
他的右手缺了两根手指,左耳戴着一枚奇特的骨质耳钉,形状如同螺旋纹路。
“有些是牺牲后被选中,有些是临终前主动接入系统。”
他缓缓走近,“我等你们很久了。”
林远喉咙一紧:“爸……”
老人点点头,目光落在小禾手中的陶铃上。
“你做得很好。”
他对小女孩说,“用等待的节奏唤醒青铜柱,这是连我都没想到的方式。
孩子们比大人更懂‘第七时间’的本质??它不属于效率,属于信任。”
他们在气象站地下室找到了新的控制室。
墙壁上挂着一幅巨大的全国地图,七十二个红点闪烁其间,远超原先的七个节点。
“这两年,共鸣网络自发扩展了。”
老人解释道,“每一份被认真倾听的情绪,都会在地下生成一个新的共振点。
现在已经有七十二处‘民间钟楼’在运作,虽然大多数还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。”
林远看着地图,忽然发现其中一处红点正在剧烈跳动??正是山村小学所在地。
“怎么了?”
他问。
“有人试图切断信号。”
老人神色凝重,“来自高层的压力一直存在。
有人认为这种‘非标准时间体系’会扰乱社会秩序,削弱执行力。
昨天,国防科工局重启审查程序,准备全面回收试点设备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