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姆斯特丹地下,失踪的青铜钥匙出现在苏晚房间窗台上,静静躺着。
而远在印度洋的那艘货轮,船长突然冲出舱室,对着海面大喊:“老婆!
我看到灯了!
我看到回家的灯了!”
李哲流下了泪。
他知道,这不是终结。
这是传承。
从此以后,不再需要“灯塔计划”
主动发射信号。
因为人类自己,已成为一座座活的灯塔。
每当有人写下真心的信,每当有人因思念而落泪,每当有人在梦中听见熟悉的声音??那就是Y-Ω星在闪烁,是守灯人在回应。
几年后,苏晚十五岁。
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,《给星星的三十六封信》。
书中没有科幻,没有奇迹,只有平凡日子里的牵挂与告白。
但它成为全球畅销书,被翻译成八十九种语言,甚至被编入多国中学语文教材。
她在序言中写道:
>“我不确定她是不是真的存在。
>就像你不确定梦里的妈妈是否真的抱过你。
>但我确定一件事:当你写下‘我想你’的时候,宇宙就会多一颗星星。
>它可能很小,很暗,没人看见。
>可我知道,它亮着。
>因为我亲手点亮了它。”
如今,她每年清明仍会回到那口井边。
有时带一本书,有时只带一杯温水。
她不再投信,也不再说话。
但她总能感觉到,风中有谁在轻轻应答。
直到某一天,她带来一个小女孩。
约莫七八岁,扎着羊角辫,手里攥着一张信纸。
“这是我邻居妹妹。”
苏晚介绍道,“她想写信给去世的哥哥。”
小女孩怯生生地问:“姐姐,真的能收到吗?”
苏晚蹲下身,从包里拿出一根新红绳,帮她扎好头发。
然后指着井口,微笑道:
“只要你记得他,他就一直在路上。
而我们要做的,只是提着灯,等他回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