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昭宁声音发颤,“这是邀请。
她们在等我们追上去。”
苏晚沉默良久,起身走到窗前。
一群孩子正围在花海边,手中拿着学校发放的红色信纸,认真写着什么。
有个小女孩抬起头,朝她挥手喊道:“苏奶奶!
我们也在写信啦!”
她笑着挥了挥手。
转身时,她对林昭宁说:“把‘写作与遗忘’课改成必修吧。
从小学三年级开始,每周一节。
不要讲理论,只要让他们写。
写给父母,写给宠物,写给做错事的自己。”
“如果有人不愿意写呢?”
林昭宁问。
“那就让他们听。”
苏晚轻声道,“听同学读信,听雨水低语,听风穿过树林的声音。
总有一天,他们会想说的。”
当天下午,教育部紧急召开会议,通过《情感表达基础教育法案》。
三个月后,全国中小学全面开设“心灵书写”
课程。
十年内,联合国将其推广至193个国家。
与此同时,新一代“信使”
悄然成长。
他们不再依赖枯井与铁箱,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延续这场对话:有人开发出能翻译情绪波的APP;有人建立“声音墓园”
,收录逝者亲人朗读的信件;还有艺术家发起“城市低语计划”
,在地铁站、公交站、医院走廊安装微型扬声器,随机播放匿名信片段。
而滨海县的花海,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。
每年春分,数万人齐聚此地,共同焚烧信件。
火焰升腾之时,天空总会降下温暖的雨,带着淡淡的甜味。
苏晚八十岁生日那天,孩子们送来一份特别礼物:一本由人工智能编纂的《人类心声全集》,收录了自1995年以来所有可追溯的“心灵书写”
文本。
AI分析指出,这些信件呈现出惊人的一致性??无论语言、文化、时代,核心主题始终围绕三个词:
>爱,歉意,希望。
她抚摸着书脊,喃喃道:“原来我们一直说的,都是同一件事。”
当晚,她做了个梦。
梦见自己乘着一艘由信纸折成的小船,航行在银河之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