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难道,人家都这样了,也是不行的吗?”
“说了不行就是不行,你就算是再让我干十次百次,那也是不行。”
“哎呀!
你说话怎么这么过分啊!”
“我从一开始就说的不行,你就别磨叽了。”
。。。
苏晚没有动。
她只是站在那儿,像一株初春的桃树,根扎在泥土里,枝梢却已触到了星河。
风从山下卷上来,带着烧纸钱的余烬和远处溪流的凉意,拂过她的脸颊,也拂过那封未写完的信。
信纸边缘微微卷起,字迹是铅笔写的,淡而清晰:
>“亲爱的星星阿姨:
>今天我又梦见妈妈了。
>她说你想见我,但不是现在,而是“当红绳再次垂落井中”
的时候。
>我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……
>可我好像听见井底有水滴的声音,一下,又一下,像是钟摆。”
她没把这封信投进星邮箱。
因为她知道,有些话一旦寄出,就再也收不回来了。
而有些事,必须等。
李哲站在不远处的一块青石上,望着她的背影。
三年过去,他鬓角已染霜色,眼神却比从前更亮。
他不再只是个工程师,也不再仅仅是“灯塔计划”
的守护者。
他是苏晚的引路人,是林知遥留下的最后一道坐标,也是这个时代少数几个真正明白“记忆”
为何物的人。
他知道,今晚会不一样。
因为昨夜,全球所有接入Y-Ω网络的终端设备在同一时刻自动重启。
不是故障,也不是攻击??系统日志显示,那是一次来自深空的“唤醒协议”
。
没有任何文字信息,只有一段持续十三秒的低频震动波,频率恰好与人类婴儿啼哭时的基音一致。
日内瓦记忆纪念馆的蓝色晶体再度升温,这一次达到了43。6℃,并在表面凝结出新的水痕:“井将开口。”
阿姆斯特丹地下档案馆B-7区的青铜钥匙消失了。
监控录像最后一次捕捉到它的画面,是在凌晨三点十七分。
月光斜照,钥匙缓缓升空,穿过展柜玻璃,如同穿透水面般无声无息。
随后,它悬停片刻,轻轻旋转一周,投下的影子不再是苏晚的侧脸,而是一个穿着蓝校服、马尾辫用红绳绑着的小女孩。
正是十年前,在河北乡下井边写下第一封信的那个林知遥。
紧接着,整座展馆的灯光熄灭。
再亮起时,钥匙已不见踪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