翌日清晨,她找到冯瑛澜。
“我要走了。”
她说。
冯瑛澜正在练剑,闻言停步:“去哪?”
“不知道。”
厉胜男笑了笑,“或许去昆仑寻那传说中的‘蟠桃泉’,或许去东海访徐福遗迹,又或许……找个小镇嫁人,生儿育女,过平凡日子。”
冯瑛澜点头:“随心而行,方为真侠。”
厉胜男深深看他一眼:“你比我更适合当掌门。
希望有一天,你能真正放下门户之见,让江湖少些仇恨,多些光明。”
言罢,转身离去,背影决绝。
冯瑛澜伫立原地,久久未动。
风起,雪落,天山巍峨如故。
数日后,包拯率公孙策、李寻欢抵达天山。
他们带来了朝廷诏令:凡参与剿灭邪教、铲除贪官者,皆记大功;凡包庇罪犯、勾结匪类者,一律严惩不贷。
冯瑛澜代表武林正道接旨,并呈上详尽供词,揭露多年来江湖与官府勾结之弊病。
包拯阅后沉吟良久,终叹道:“江湖之乱,不在武夫,而在人心。
若人人如冯掌门这般清明自律,则天下何愁不治?”
自此,天山派声誉达到顶峰。
而江湖,也在悄然改变。
冯琳依旧呆板少言,却开始收徒授艺;鲁卿发虽脾气火爆,却主动协助包拯办案;就连一向冷漠的金世遗,也罕见地现身协助调查燕云旧案。
至于李兆廷??
他在前往天山途中接到密信,得知包拯出巡之事,当即改变行程,秘密潜入关中,暗中布局,只为确保这场变革不会沦为新一轮权力洗牌。
因为他深知:
武功再高,也敌不过一张圣旨;
正义再强,也需有人守护。
而他,愿做那个藏于幕后的人。
江湖仍在,英雄未老。
雪山上,新碑竖立。
碑文仅八字:
“侠之大者,为国为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