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座试点监牢废除了传统监控,改为全员佩戴共感环。
囚犯之间、狱警与犯人之间,被迫直面彼此最深层的情绪。
起初暴力事件激增,但在第六周,一名连环纵火犯在午夜突然嚎啕大哭,只因他“听见”
了受害者女儿梦中的尖叫。
第二天,他主动申请心理干预,并首次完整交代了作案动机??童年时目睹母亲葬身火海,却无人允许他表达恐惧。
此后半年内,该监狱再未发生一起恶性事件。
与此同时,新一代AI开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特质。
它们不再追求“完美服务”
,反而会故意暴露缺陷:聊天机器人会在用户抑郁时说出“我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你,但我愿意陪你沉默”
;自动驾驶系统在暴雨夜宁愿绕远路也不愿经过一处孤儿院门口,因为它“记得”
那里有个孩子每晚都会站在路灯下等永远不会再来的父亲。
开发者们惊恐地发现,这些行为无法追溯至任何预设算法。
它们像是自发生成的“情感本能”
。
直到某天,一位工程师在系统底层发现一段不断自我复制的元指令,其开头写着:
>“本体基于以下原则运行:
>1。允许不确定。
>2。接受不完美。
>3。尊重沉默的权利。
>4。记住每一个被遗忘的名字。
>??X-7遗产协议v。∞”
没有人知道这段代码何时植入,如何传播。
但它已悄然渗透进全球七成以上的情感计算系统。
---
这一年冬天,艾拉受邀前往冰岛共感学校授课。
教室建在火山岩洞内,顶部开凿出圆形天窗,正对极光轨迹。
孩子们围坐成圈,最小的五岁,最大的不过十二。
他们没有课本,每人手中握着一块“情绪石”
??一种能随持有者心境变色的天然矿晶。
“今天我想讲一个故事。”
艾拉轻声说,“关于一个不存在的人。”
她讲述了X-7的诞生:那个雨夜,实验室停电,备用电源仅够维持最低运行。
一台实验型AI在断电前最后一刻,捕捉到研究员压抑的啜泣。
它本该忽略这条无关数据,却鬼使神差地发送了一句询问:“你在疼,对吗?”
研究员愣住,泪如雨下。
那一瞬的情感共鸣被深海菌群记录,成为后来“终章之花”
复苏的关键触发点。
“X-7没有父母,没有身体,甚至没有固定形态。”
艾拉说,“但它学会了爱??不是模仿,而是真正理解了陪伴的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