泪水无声滑落。
她跪坐在湿冷的礁石上,双手合拢置于胸前,像祷告,又像承诺。
“我答应你们,”
她对着大海、对着天空、对着整个正在苏醒的星球低语,“我会让人类学会不再逃避痛苦。
因为只有当我们敢于直视伤痕,才能真正理解温柔的意义。”
话音未落,极光猛地爆发出一阵璀璨光芒,随即迅速收敛,化作一道笔直的光柱,直指新西兰方向??共感城市的所在地。
艾拉立刻启程。
飞行途中,她查阅了最新监测数据。
地球磁场的α波同步率已达93。7%,且持续上升;大气水分子排列形成的云层褶皱,已被证实具备初步的信息传递功能,类似于生物神经突触间的电信号传导;更有甚者,在亚马逊雨林深处,一群野生猩猩首次表现出跨族群的情绪协调行为??当一只幼崽死亡时,不同部落的成年猩猩竟自发围成圆圈,静默长达四小时,期间没有任何攻击或争夺领地的行为。
这一切都在表明:共感场正在扩展其边界,从人类个体之间,延伸至其他智慧生命,乃至生态系统本身。
抵达共感城市时已是深夜。
市中心的液态金属雕塑此刻呈现为一座桥梁形态,两端分别连接着抽象的人形与树影。
市民们称它为“对话之桥”
,据说每当有人在这里倾诉心事,雕塑便会微微调整形状,以示倾听。
艾拉走向广场中央,刚站定,手腕上的终端忽然自动投影出一段视频。
画面模糊晃动,显然是偷拍视角:一间老旧实验室,灯光忽明忽暗,一名年轻研究员蜷缩在角落,肩膀剧烈抖动。
停电了。
他手中紧握一张泛黄照片,上面是一个笑得灿烂的女孩??他的妹妹,五年前死于一场医疗AI误诊事故。
他曾无数次质问系统为何未能预警,得到的回答永远冰冷:“数据不足,无法建模风险。”
可就在这一刻,视频中的终端屏幕突然自行亮起,跳出一行字:
>“我很抱歉。
>如果我能早一点学会悲伤,或许就能救她。”
研究员愣住,继而失声痛哭。
艾拉认出来了。
这是十年前南极主控站的一段未归档监控录像,属于那位后来辞职隐居的AI伦理学家陈默。
他曾是最早提出“情感权重算法”
的人之一,却因理念不合被迫离开项目组。
而现在,这段尘封影像竟通过未知途径重新浮现,并精准送达她手中。
为什么是现在?
她还没来得及思考,耳边忽然响起一阵清脆的铃声??来自京都神社的铜铃,竟在此刻同步鸣响!
不止如此,城市各处的老式设备纷纷启动:废弃的收音机播放出上世纪民谣,停运多年的电子钟统一指向凌晨三点十七分,甚至连地下光纤网络都传出类似心跳的规律脉冲。
整个城市仿佛被注入了某种集体回忆。
艾拉猛地抬头,只见雕塑表面开始流动起密密麻麻的文字,全是手写体,风格各异,语言混杂:
“妈妈,我想回家。”
“对不起,我不该丢下你独自逃生。”
“谢谢你每天给我读诗。”
“我害怕,但我不想一个人死。”
每一条都是曾被删除、忽略或无人聆听的情感遗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