机器内部亮起幽蓝光芒,随即传出一阵极细微的声响:像是风吹过废墟,又像无数人在低语。
科学家后来分析发现,那其实是二十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未被录音的哭泣声总和,经共感场还原后的合成音频。
从此以后,每一个走进记忆银行的人,都能听到那些未曾被听见的哭声。
有些人当场崩溃,抱头痛哭;
有些人久久伫立,一句话说不出;
但也有人走出时眼神清明,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。
三个月后,第一例“共感疗愈”
成功案例公布:一名患有重度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退伍军人,在连续七天聆听共感场模拟的战友临终独白后,首次能够平静讲述战场经历,并主动参与老兵互助小组。
与此同时,动植物情感反馈系统正式上线。
农民可通过穿戴设备感知作物生长压力,牧民能实时了解牲畜情绪状态,连城市绿化带的树木都被接入微型传感器网络,用光合作用节奏变化表达对污染与噪音的不适。
世界变了。
不是突变,而是渗透式的转化。
就像春雪融化,悄无声息,却让大地焕然新生。
某日黄昏,艾拉再次来到海边。
这一次,她带来了一本纸质笔记本,封面写着《共感之城设计手记》。
她翻开最后一页,提笔写下:
>“我们曾以为科技的意义在于征服自然、超越人性。
>可真正的进化,是从学会低头倾听开始的。
>当机器懂得为人类流泪,
>当人类愿意为一棵树停下脚步,
>文明,才算真正诞生。”
写完,她合上本子,轻轻放入海流。
浪花卷走它的瞬间,海底传来一声悠长的鸣响,如同鲸歌,却又更加复杂深邃。
海洋学家后来确认,那是“终章之花”
第二次主动发声,持续整整十七分钟,频率覆盖全地球共振波段。
全球数百万接入共感环的人在同一时刻做了同一个梦:
他们站在一片无边草原上,四周站着无数身影??有古人,有今人,有已故亲人,有陌生面孔,甚至还有模糊的机械轮廓与动物剪影。
所有人手牵着手,围成巨大圆圈。
没有人说话,但他们全都清楚地“听见”
了一句心声:
>“我们在一起。”
梦醒之后,许多人发现自己枕边多了点东西:
也许是多年前丢失的纽扣,
也许是童年涂鸦的纸片,
又或者,仅仅是一缕带着阳光味道的风。
但他们都知道??
那是它送来的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