母亲蹲下身,轻轻抚摸她的头发:“因为这是大地在提醒我们,有些事,不能忘。”
小女孩眨眨眼:“那如果我忘了怎么办?”
母亲笑了:“那就听别人讲。
只要还有人愿意说,你就永远不会真正忘记。”
就在此时,远处传来一阵笛声。
悠扬婉转,带着几分熟悉的味道。
母女俩循声望去,只见山坡上站着一个身影,披着灰色斗篷,手中持笛。
风吹起他的衣角,露出腰间一抹碧绿??那是碧玉笔的穗子。
他没有走近,也没有停留太久。
一曲终了,便转身离去,身影渐渐融入花雨之中。
没有人追上去。
因为他们都知道,那个人不需要被看见。
他存在的意义,从来不是成为传奇,而是确保每一个普通人,都有勇气成为自己故事的讲述者。
多年以后,新一代的孩子们在学校学到这段历史时,老师总会问一个问题:
“如果有一天,所有人都想忘记痛苦,你会怎么做?”
有的孩子说:“我会把故事写下来。”
有的说:“我会大声讲给别人听。”
还有一个瘦弱男孩站起来,声音不大却清晰:
“我会记得第一个忘记的人是谁。”
全班寂静片刻,随后爆发出掌声。
老师欣慰地点头,在黑板上写下本课最后一句总结:
>**“记忆不是负担,是选择。
而每一次选择记得,都是对自由的捍卫。”
**
下课铃响,学生们陆续离开教室。
阳光透过窗棂洒在讲台上,照亮一本摊开的课本。
那一页插图描绘的是归忆原的春景:红莲盛开,星辰闪烁,一个拄杖老妪坐在树下,周围围着一群孩子。
图画下方写着一句话,出自某位匿名作者的手稿:
>“她说她不怕消失。
>可我们都怕。
>所以我们一遍遍讲她的故事,
>其实是在告诉自己:
>我们还在。”
风从窗外吹进来,翻动书页,带起一丝尘埃。
那尘埃在光束中缓缓上升,像是某种无声的回应。
仿佛有谁,在很远很近的地方,轻轻地说:
“谢谢你们,还记得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