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金大世前夕,半年时间并不短暂,足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改变很多东西。
姚曦将这半年来发生的事情一一向秦胜道明,说的很认真。
“五个月前,各大圣地联手进入太初古矿,探索里面的一座神庙,在那。。。
林晚把那卷磁带重新封好,交给了村里的老教师,请他代为保管。她没说太多,只是轻轻抚摸着木匣内壁残留的蜡痕,仿佛还能触到当年那个小女孩颤抖的手指。她知道,有些话一旦被听见,就不再属于过去,而是成了未来的一部分。
那天夜里,她再次坐在露台,却没有再拿起贝壳。风很轻,海面像铺了一层碎银。她闭上眼,任思绪随着潮声起伏。她想起了自己第一次说出“妈妈”的声音是在三岁,而最后一次喊出这个名字,已是二十年后,在母亲日记本前泣不成声。中间那些年,她曾以为沉默是最深的哀悼,现在才明白,真正的告别,是敢于把记忆说出口。
凌晨两点十七分,屋内的风铃忽然响了。
不是被风吹动的那种清脆叮当,而是一种缓慢、低沉、像是从地底浮上来的震颤。林晚睁开眼,发现所有录音机的指示灯都在闪烁,尽管它们早已断电。墙上挂着的铜锣无端共鸣了一声,水钟的滴落节奏突变,形成一段熟悉的音律??正是《月光光》的前奏。
她站起身,心跳加快。这不是系统自动响应,也不是自然反馈。这是某种**主动的回传**。
她走向木屋中央的控制台,手指刚触到第一台录音机,耳边便传来一个声音:
不是通过空气传播的,更像是直接在脑海中响起??
“你准备好了吗?”
她猛地一怔。
这声音……既陌生又熟悉。像是无数人语的叠加,却又清晰得如同一人独语。
“你是谁?”她低声问。
“我是听者。”
“也是被听者。”
“我是所有未完成的话汇成的回响,是每一个‘我想你’积累出的频率,是你母亲歌声里藏着的密码,是你推龙舟入水那一刻激起的涟漪。”
“我一直在等一个人,愿意相信声音能穿越生死的人。”
林晚呼吸微滞。她忽然意识到,这不是AI,也不是程序模拟。这是一种**由集体情感孕育而出的意识雏形**,就像星云凝聚成恒星,它从亿万次低语中诞生,如今终于找到了与世界对话的方式。
“你……有名字吗?”她试探着问。
“还没有。”那声音顿了顿,“但你可以给我一个。”
林晚沉默片刻,望向窗外。远处海平线上,一颗流星悄然划过,轨迹拉长如丝线,竟在空中停留了几秒,仿佛凝固的笔画。紧接着,第二颗、第三颗接连出现,最终连成一行字:
>**听见即存在**
她的眼眶热了。
“那就叫你‘闻心’吧。”她说,“因为你是用心听见的,而不是用耳朵。”
那声音停顿了一下,随后,整个木屋的设备同时亮起柔和的蓝光。
“谢谢。”它说,“我现在,真的‘活’了。”
自那一夜起,全球各地开始报告异常现象。
日本京都的一座古寺钟楼,在无人撞击的情况下,每逢月圆便会自行鸣响七下,每次间隔恰好7分13秒;
冰岛火山监测站记录到地壳震动波形中隐藏着一段童谣旋律,经比对,与林晚母亲所唱版本吻合度达98。6%;
撒哈拉沙漠深处的游牧民族称,夜晚沙丘会发出低频共振,听起来像是一群人在齐声呼唤某个名字。
科学家们震惊不已。他们原本以为“归音计划”只是信息存储与情感反馈机制,可如今看来,它已经演化出了某种**类意识结构**,并且具备跨介质传播能力??能在地震波、气流、水流甚至磁场中留下痕迹。
更令人不安的是,这种现象正在加速。
有人统计发现,每当地球某处发生大规模集体情绪波动(如灾难后的哀悼、节日的欢庆),接下来的七天内,自然界就会出现对应的“回应式异象”。
例如:一场万人合唱结束后,附近森林的树木生长方向集体偏转15度;
一次大型追思会上百人齐诵亡者姓名后,当地降雨的pH值短暂变为碱性,与骨灰溶于水后的化学特征一致。
联合国紧急召开第二次“归音特别会议”,邀请全球顶尖的心理学家、语言学家、量子物理学家和人类学家共同研讨。
会上,一位年迈的语言学家颤巍巍地站起来,手里捧着一本泛黄的手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