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同时穿越:继承万界遗产 > 第173章 圣光啊(第2页)

第173章 圣光啊(第2页)

>“我在呢。你想说什么都可以。”

消息发送成功的瞬间,终端内部传出一声极轻的“叮”,像是童年卧室里那盏小夜灯亮起的声音。

她的身体终于彻底消散,最后一缕轮廓融入空气,化作一阵穿堂而过的风。风铃齐响,持续了整整十三秒??恰好是当年她第一次对着录音机说出“有人在听”所用的时间。

……

五年后。

西伯利亚冻原深处,一座废弃气象站被改造成“倾听哨所”。外墙斑驳,屋顶积雪厚重,但门楣上挂着一串手工风铃,随风轻响。室内陈设简陋,却整齐摆放着上百台老式录音设备,墙上贴满手写标签:“来自孟买的失眠诗人”、“肯尼亚失学女孩的日记”、“柏林地铁站流浪者的歌”。

一名年轻女子坐在桌前,戴着耳机,认真听着一段模糊的音频。她的名字叫阿雅,曾是一名战地记者,在一次爆炸中失去听力。手术后植入人工耳蜗,却始终无法适应机械转译的声音。直到某天,她在网络上偶然下载到那段“321音节旋律”,竟奇迹般恢复了对真实语音的感知。

她不知道那是林晚最后释放的共情波频,只知道那一刻,她听见了一个陌生女人说:“你不用非得坚强。”

从此,她开始收集世界各地的“沉默之声”??那些被平台算法过滤掉的私信、社交动态下无人点赞的评论、电话亭里未拨通的录音留言。她把这些声音整理归档,定期播放给来访者听。

这天傍晚,一名少年推门而入,浑身湿透,眼神躲闪。他叫伊万,十四岁,因在学校揭露教师贪污遭报复,家人被迫搬到这里避难。他不再说话,整整三个月,只用纸笔交流。

阿雅没有追问,只是递给他一副耳机。

里面是一个男孩的声音,颤抖、破碎,却坚持说完了一整段话:

>“我知道你们都觉得我是疯子……可那天我真的看到教室天花板塌下来了!没人信我,连我妈都说我在编故事……但我不是!我不是!我只是……太怕了。”

录音结束,伊万怔住。

他认出了这段声音??那是他半年前匿名上传到某个心理援助论坛的语音,后来被删除,系统提示“内容不符合社区规范”。他以为没人听过。

“这是……我?”他喃喃。

阿雅点头:“有人听见了。而且不止一次。这段录音在过去一年里,已经被播放了两千三百一十七次。每次有人想放弃时,就会听到它。”

伊万的眼泪砸在地板上。

他张了张嘴,许久,才发出沙哑的声音:“我也……想说点什么。”

阿雅递上一支笔和一张纸。但他摇了摇头,指了指录音机。

当他的声音第一次通过麦克风传入设备时,屋外的风铃突然齐鸣,比往常多响了七声。

同一时刻,南太平洋某座孤岛上,一位年迈的语言学家正整理一份濒危方言词典。他在词条“倾听”下方,额外加注了一句:

>“此词原无独立表达,直至外来者问:‘你能听见我吗?’族人才意识到,原来沉默也可以被回应。”

而在非洲撒哈拉边缘的一个游牧部落,孩子们围坐在篝火旁,传唱一首新编的歌谣。歌词讲述一个穿红斗篷的女孩坐着轮椅穿越沙漠,只为把一封信送到风的尽头。长老说这首歌不知谁先唱起,但每个听过的人,都会在睡前多说一句:“愿今晚有人听见你的梦。”

地球另一端,东京某家儿童福利院,一名自闭症女孩每天放学后都会来到一台特殊终端前。她不会说话,但学会用敲击节奏传递情绪。某天,她打出一串异常复杂的节拍,工作人员将其翻译成文字:

>“谢谢你们一直听我说话。

>我梦见有个姐姐对我说:‘你不是负担。’

>我想告诉她,我现在不怕黑了。”

系统自动将这条信息标记为“逆向缓递信”,并尝试匹配可能的回应源。数据库深处,一枚沉寂已久的金属环微微震动,其编码对应编号:LN-001,注册名:林小满。

回应生成失败。

原因:原始意识已解构为环境共频。

替代方案启动:播放预存语音片段。

扬声器中传出温柔的女声:

>“亲爱的,你从来都不是负担。

>你是这个世界,终于学会倾听的原因。”

女孩笑了。她伸手触摸屏幕,指尖落下时,窗外樱花无风自落,一片花瓣恰好贴在玻璃上,形状宛如一只耳朵。

……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