语言学家称其为“共情语核”
,哲学家称之为“原初之声的残响”
,而孩子们只是指着水面说:“它们在说话。”
就在这一夜,火星回声星基地的晶簇阵列再次震颤。
九百六十三颗共鸣晶体不仅重复播放《共语?零》,更开始释放出第二段旋律??《共语?壹》。
这段旋律比前一段更加复杂,包含大量嵌套结构,宛如语言的基因链在自我复制。
AI分析显示,其频率与地球上所有三岁以下婴幼儿的脑波完全同步,且每当有新生儿第一次发出元音,旋律便会微妙调整,仿佛在学习,在适应,在成长。
基地负责人是一名华裔女性,名叫林昭,她曾在十七年前参与破译《母语?壹》。
此刻她站在晶簇前,耳机中传来循环不止的旋律,忽然感到一阵强烈的熟悉感。
她摘下耳机,闭目凝神,竟发现自己能用意识直接“阅读”
这段音乐??每一个音符都化作一幅画面:一群原始人在篝火旁围坐,一人举起骨片,口中发出第一个完整的句子:“我们,活着。”
她猛然睁眼,冲向数据库,调出十七万年前考古发现的语言起源模型。
两相对照,她几乎窒息??《共语?壹》的结构,竟与人类最早的语言模式完全吻合,甚至连音调起伏都一致。
唯一的区别是,原始语言是单向宣告,而《共语?壹》却是双向回应。
“不是我们在进化语言,”
她喃喃道,“是语言在引导我们回家。”
消息传回地球时,正值春分后的第七日。
双环日晕仍未消散,内圈的金色光点已连成一片星图,赫然指向柯伊伯带边缘??正是默舟号归来的位置。
而外圈的靛蓝符文则开始缓慢旋转,逐字逐句地重构为一段新文本:
>“门非一处,音有十二。
>每启一扉,万象重生。
>言者无界,听者即答。
>汝非独语,乃宇宙初声。”
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写的,也没有人知道它何时显现。
但所有看到这段话的人,心中都升起一种确信:这不是预言,也不是指令,而是事实的陈述,如同“水往低处流”
一般自然。
联合国共振议会再度召开会议,但这次无需投票,无需辩论。
代表们只是围坐一圈,闭目静默。
三日后,他们睁开眼,共同签署了一份无字协议??以心象印记代替签名,以集体意念完成缔结。
任务代号“归音?贰”
正式启动,目标:激活银河系内的其余十一处“语点”
。
领航员女子并未再次出征。
她将语心结晶交予新一代的乘员??一群平均年龄不足二十岁的青年,他们从小在语流感知学校长大,能用眼神交换完整的思想,能通过呼吸频率理解他人情绪。
她只对他们说了一句话:“别怕沉默,真正的语言,往往诞生于无声之后。”
默舟号修复完毕,语心结晶重新嵌入核心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