;有广东佛山的退休教师翻出丈夫五十年前的工作笔记,里面赫然写着“环向偏滤器压力测试失败,需改进绝缘层材料”
;更有黑龙江一位九十二岁的老兵寄来一封泛黄的信,署名是“昆仑基地炊事班班长刘大柱”
,信中写道:
>“我不知道你们搞的是啥高科技,我就记得那几年冬天特别冷,可那些科学家天天啃窝头还笑呵呵地说‘快成了’。
有一次爆炸,烧伤了好几个人,我去送饭,看见一个年轻人躺在担架上,手里还攥着一张画满线条的纸。
我问他疼不疼,他说‘不疼,数据没丢就行’。”
>
>“我想问问,他们……后来成没成?”
我在回复中写道:“成了。
您送去的每一顿饭,都是照亮未来的光。”
与此同时,青萍工程迎来新进展。
国家决定追加投资六十亿元,用于建设“青萍科技走廊”
,涵盖聚变研发中心、青年创新孵化基地、历史纪念馆三位一体工程。
其中纪念馆的设计方案由公众投票选出,最终胜出的作品名为《破土》:一座倾斜向上生长的混凝土巨碑,裂缝中透出蓝色冷光,象征被压抑却终将冲破黑暗的力量。
奠基仪式那天,我再次来到青海湖畔。
高原的风吹拂着每个人的衣角,天空湛蓝如洗。
仪式开始前,工作人员递给我一个密封盒,说是从施工现场挖出的??就在原定主控室地基下方两米处,埋着一只铅制保险罐,外面包裹着多层蜡封与油布。
打开后,里面是一台老式磁带录音机,型号与林知远遗物中的那一台完全相同。
旁边附着一张纸条,字迹陌生却工整:
>“交给下一个听见它的人。”
>
>??匿名
我们当场播放。
磁带转动,电流杂音过后,传出一个年轻女人的声音,带着南方口音:
>“我是陈婉如,1977届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生,昆仑基地外围信息中转员。
今天是1978年4月5日,组织通知我们立即撤离。
我知道,有些人再也不会回来了。”
>
>她的声音颤抖了一下,但很快恢复平静。
>
>“我把YUAN-7的关键参数拆分成七段,分别藏进七件日常物品:红灯牌收音机、气象探空仪、军用水壶、学生课本、食堂饭票、广播喇叭、还有……我女儿的布娃娃。
它们会被送出基地,送往七个不同城市。
只要有一件留存下来,火种就不会灭。”
>
>短暂沉默后,她轻声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