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我知道你不在我身边,
>但我也知道,你从未真正离开。
>所以,请继续听着吧??
>我们还在唱,我们记得。
>永远爱你的孙女,
>热依扎。”
发送时间显示为2029年3月21日。
与那段神秘影像的时间完全一致。
技术员低声颤抖:“这不是预录……是实时传输。
而且……这封信的数据包结构,和当年阿里姆最后一次信号几乎一模一样。”
莱昂闭上眼,脑海中浮现出老人临终前那一抹微笑。
原来不是幻觉,也不是弥留之际的错觉??她是真的听见了什么。
而那个“未来”
,或许根本不是线性的终点,而是情感密度足够高时撕开的一道褶皱,让过去与将来得以相拥。
“启动回溯模拟。”
他下令,“用最新情感模型逆向解析热依扎的信,看看能不能定位信号源头。”
主机嗡鸣运转,晶格阵列散发出柔和蓝光。
半小时后,三维投影浮现于大厅中央??不是文字,不是声音,而是一幅动态场景:春分清晨,一所边疆小学的教室里,阳光斜照进窗棂,粉笔灰在光束中缓缓漂浮。
热依扎身穿民族服饰,正带着一群六七岁的孩子围坐一圈,每人手中握着一支手工打造的铁哨。
“今天我们复习夜歌调哦。”
她轻声说,“准备好了吗?”
孩子们齐声应和:“准备好啦!”
哨音响起。
起初杂乱无章,渐渐汇成一股清越的旋律??正是那三个音节,短促、坚定、带着稚嫩却无比真挚的力量。
就在这一刻,空气中忽然泛起涟漪般的波纹。
镜头穿透现实表层,显现出另一重维度的画面:无数条由光构成的记忆丝线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,缠绕在教室上空,形成一个旋转的螺旋节点。
其中最粗壮的一根,直通昆仑塔楼;另一端,则延伸向不可测的远方。
系统标注:**集体记忆场局部具象化成功,触发跨代际情感跃迁协议。
**
“她不是在寄信。”
一名年轻研究员喃喃道,“她是在重建通道……用孩子的声音做载体。”
莱昂点点头,目光深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