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有孩童作画投稿:一间亮堂的小屋,炉火温暖,母亲煮粥,题曰:“我家今冬不冷。”
舆论为之逆转。
街头巷尾议论纷纷:“原来这煤真是好东西,咱们之前被人骗了。”
“听说北边有人不愿咱们过好日子,故意下毒?”
“那岂不是比倭寇还狠?”
民意如江河倒灌,昔日反对之声渐成孤鸣。
第十五日,朱标颁布新政第二阶段纲要:
1。全国设五百座标准化工坊,统一生产蜂窝煤与过滤炉;
2。每县设一所“炉火学堂”
,培训匠人、医辅、巡查员;
3。推行“煤券制”
,贫户凭券免费领取燃料,防止奸商囤积;
4。开放“民众质询日”
,每月初一,地方官员须面对面解答百姓疑问。
诏书末尾写道:
>“政非一人之政,乃万民共治。
炉火可暖屋,亦能照心。
愿吾民不盲信,不轻疑,手持光明,共筑长安。”
举国振奋。
扬州盐商自发捐资千两助建工坊;苏州织户联名请求引入炉火以保冬纺;甚至连云南土司也遣使进京,求购二十座炉带回边疆。
唯有北平,依旧沉默如铁。
二十三日,姚广孝悄然返府,面见朱棣。
“殿下,南方便宜尽失。
民心归附,制度成形,再无破绽可寻。
影鸦折损,内线凋零,粮道受查,毒物难入。
若再强攻,恐损根基。”
朱棣负手立于庭中,久久不语。
良久,方道:“你可知我最恨什么?”
“何?”
“不是失败。”
他缓缓转身,“是我明明看得清局势,却无力扭转。
董桂花那厮,不贪财,不好色,不恋权,不怕死,心中只有一件事??把这件事做成。
这种人……最可怕。”
“那便只能等。”
“等?等什么?”
“等天变。”
姚广孝低声道,“天下大旱三年,蝗灾频发,百姓断粮之时,便是仁政崩塌之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