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那陶管果然将烟气导出窗外,屋内竟无一丝呛味。
太子亲自凑近嗅了嗅,惊喜道:“果然清净!
比那木炭强多了!”
黄子澄也连连点头:“不但干净,还省柴薪。
若百姓家家户户都能用上,岂非大利?”
“正是。”
董桂花趁机进言,“臣斗胆奏请:准许商家批量生产蜂窝煤及炉具,由官府监督质量,以工代赈招募贫民制作,既可解决流民生计,又能推广便民之器。”
殿中一时寂静。
朱标沉吟片刻,缓缓道:“你说的‘以工代赈’,可是让百姓做工换粮,而非直接施舍?”
“正是。”
董桂花道,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。
与其白白发米,不如让他们凭劳力换取活命之资。
既能养其志气,又可防懒惰滋生。”
朱标眼中闪过一丝赞许:“好一个‘授人以渔’。
你这想法,倒与朕心中所思不谋而合。”
他转向左右重臣:“诸位以为如何?”
吕氏也在殿中,闻言起身道:“启禀殿下,妾身昨夜已命人在西院试用此炉。
一夜过去,火势未熄,清晨只需拨开风门即可复燃,极为便利。
若能在京城先行试点,再向全国推行,实乃惠民善政。”
周八娘也附和道:“奴婢今早在厨房用它蒸饼,火候均匀,还不冒烟,灶台都干净许多。”
众人都笑了。
朱标终于点头:“准奏。
即日起,命工部协同户部,在下元县设立试点作坊,招募百名贫民,专事蜂窝煤与炉具制造。
所需原料由官府调拨,成品定价须公允,不得牟取暴利。”
“臣遵旨!”
董桂花躬身领命。
朱标忽然又问:“你这蜂窝煤,煤炭从何处来?”
“回殿下,目前采自京郊西山煤矿。
已有矿主愿低价供应,因用量不大,尚能满足。”
“长远计呢?”
朱标目光深远,“若全国推广,需求倍增,岂不引发争夺?”
董桂花早有准备:“臣已派人勘察各地煤矿,初步拟定山西、河北数处富矿可作后备。
另建议设立‘煤政司’,统一管理开采、运输与分配,以防豪强垄断。”
朱标抚掌而叹:“妙哉!
你不仅懂医术,竟连民生政务也看得如此透彻。
朕若早识你十年,何愁国事艰难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