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令人震惊的是,数日后,竟又有三人现身自首??皆为昔日清言司基层吏员。一人曾篡改犯人供词以求升迁,一人负责销毁民间私藏典籍,最后一人,则是当年执行火刑的点火者。
他们在回音谷门前集体剃度,换上灰袍,自称“守默人”,请求终生清扫殿堂、照料来访者饮食起居。
闻允了,但也立下规矩:“你们可以留下,但不得参与任何决策。你们的服务,不是为了获得原谅,而是为了让别人看到:改变确实可能发生。”
日子继续流淌。
昭穗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共感能力。他不再被动接收信息,而是像调节水龙头一样,自主决定开启或关闭。他开始协助默老师编写教材,特别强调“共感伦理”的第一原则:**听见≠拥有,理解≠占有。**
小葵也长大了些,常跟着哥哥般仰望昭穗。她不懂太多道理,但她发现,自从回音谷新建以来,野葵花开得格外茂盛,连贫瘠的岩缝里都钻出了金黄。
某日午后,她在花园角落发现一块新出土的陶片,上面依稀可见半个印章纹样。她拿去给爷爷看,闻摩挲良久,忽然怔住。
那是“言枢院”的印记??三百年前被朝廷取缔的言论监察机构,正是清言司的前身。
当晚,他再度召集聚会。
烛光下,他拿出陶片,缓缓道:“我们以为黑暗已经过去,其实它只是换了名字活着。缄口律虽废,但恐惧仍在人心筑墙。今天的孩子害怕说错话,官员害怕担责任,百姓害怕惹麻烦……这种沉默,比刀剑更致命。”
默老师点头:“所以我们不能只做疗愈之所。回音谷必须成为一面镜子,照见那些假装不存在的伤口。”
于是,一项秘密计划悄然启动:
名为“拾音行动”。
由具备高级共感能力者组成小队,深入各地村庄、监狱、废弃书院、战后废墟,搜集那些未曾记录的历史碎片。他们不做评判,只做还原??将濒死老人临终呢喃录成音频,将幸存者梦话整理成文字,将集体遗忘的地名重新标注地图。
这些资料统一归档于地下密室,命名为“未言史库”。
一年后的春分,“静默日”再度来临。
溪流两岸灯火如星河倒悬。小葵拉着昭穗的手,一起放入两只并联的灯笼,一只写着“阿芜”,一只写着“青萝”。水流缓缓带走光明,人群安静伫立。
就在此时,京城快马疾驰而至。
一名年轻御史冒雨赶来,递上圣旨:皇帝阅毕“未言史库”首批呈报内容,震怒之余亦深感愧疚,遂颁下新政三条:
一、追封历代因言获罪者为“国殇之士”,列入史册;
二、设立“直言奖”,每年表彰敢于揭露真相的平民;
三、开放皇家档案馆中三十年以上保密文件,允许公众查阅。
使者宣读完毕,全场寂静片刻,继而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掌声与泪水。
闻站在高台上,看着远方山峦起伏,忽然想起母亲临终前的话:
“孩子,世界不会因为一个人愿意听,就立刻变好。但它一定会因此,少一点孤单。”
他转身看向身边的孩子们??小葵抱着画板,昭穗手握玉符,默老师静静微笑,一群少年围坐讨论如何改进心理屏障术式……这些人,有的背负罪孽,有的承载创伤,有的天生异能,有的平凡如草。
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:
他们都曾在某个深夜,渴望被听见。
风再次拂过花海,掀起层层波浪。
整座山谷仿佛都在低语,诉说着那些曾被掩埋的名字、故事、眼泪与希望。
闻闭上眼,轻轻回应:
“我在听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