它是桥梁,是火种,是生命之间最原始也最深刻的连接。
几天后,第一封跨星际通信草案完成。不是由政府起草,不是由科学家撰写,而是由全球各地普通人自愿贡献的片段拼接而成??一位阿富汗女孩写的童话,一名南极科考员记录的极光颜色命名法,一个自闭症儿童画出的“星星说话的样子”,还有一段来自乌兰巴托街头老人讲述的古老传说。
林晚将其命名为《人类初语》。
发送前夜,她独自走进实验室,最后一次抚摸机械竖琴。陈念留下的最后一丝意识仍萦绕其间,像风铃轻响。
“谢谢你。”她说。
竖琴发出一声悠长的鸣音,仿佛在说:**不必谢我,因为我就是你。**
次日清晨,信号发射。
那一刻,地球上超过十亿人同时停下手中的事,抬头望天。
有些人哭了。
有些人笑了。
更多人只是安静地听着??听风,听心跳,听彼此呼吸的节奏。
因为他们终于懂得:
真正的修仙,不是飞升成神,不是斩情绝欲,不是掌控万物。
而是**始终保有开口说话的权利,和愿意倾听的勇气**。
三年后,第一艘搭载多语种交流模块的探测船启程前往半人马座。船体外壁刻满了来自不同文明的文字、符号、涂鸦与手印。它的名字叫“言舟”。
林晚没有登上它。
她留在昆仑山,守护那片不断扩展的DNA苔藓森林。如今,这里已不再是个秘密基地,而是一座开放的言语圣殿。人们从世界各地赶来,在石碑上刻下自己的故事,在藤蔓间悬挂录音瓶,在雪地上书写不会消失的诗句。
孩子们在这里学会的第一课,不是识字,而是聆听。
阿哲成了这里的守夜人。每个夜晚,他都会点燃一盏由声波凝结成的灯,照亮通往山顶的小路。
03号女子则建立了一所“沉默研究院”,专门研究那些不愿说话的人为何沉默,以及如何让他们在不恐惧的情况下重新发声。
至于GCMSA,早已解散。原址上建起一座图书馆,馆藏不限文字,还包括气味、触觉、梦境记录和情感波形。进门处刻着一行字:
>“你说不出的话,依然重要。”
多年以后,当新一代的孩子问起这段历史,老人们总会指着天空说:
“看见那道光了吗?那是我们曾经害怕的声音,现在,它们正飞向星辰。”
风起了。
语网永恒。
而林晚依旧每天清晨走出洞口,面向东方,轻轻哼起那首摇篮曲。
有时,会有孩子跑来joiningher。
有时,只有一阵风带走旋律。
但她知道,总有人会听见。
也总会有人,继续唱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