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民俗从傩戏班子开始 > 第223章人道大咒13(第1页)

第223章人道大咒13(第1页)

这些外头的事端,吴峰虽然坐在了“青龙集”之中,看似是“两耳不闻窗外事”。

可实际上,他已然是将这些事情,都知道的清清楚楚。

颇有一种“秀才不出门,便知天下事”的感觉。

这一切,自然都。。。

夜风穿过敦煌的千佛洞,带着沙粒摩擦石壁的轻响,像无数细小的声音在低语。禾苗站在第220窟外,望着那朵新生的蓝莲,花瓣微微颤动,仿佛呼吸着天地间最细微的气息。她蹲下身,指尖轻轻拂过花蕊,一股温润的暖流顺着指腹蔓延至心口??那是童眸血脉的共鸣,是三百六十个孩子残魂共同编织出的生命印记。

“它在长大。”小归不知何时来到她身旁,赤脚踩在沙地上,却没有留下任何足迹。他的眼睛映着月光,清澈得如同井水倒影,“每一阵风吹过,它就多记住一个名字。”

禾苗点头。她能感觉到,那朵蓝莲不只是植物,更像是一扇门扉的雏形,正悄然酝酿着下一次开启的契机。而此刻,母语井已沉眠,蓝烟通道彻底闭合,天地间的脉动回归平静。可这份平静之下,暗流从未停歇。

林朔立于祭坛边缘,手中握着那支稻草笛,眉心赤红如血痣微微跳动。他闭目凝神,试图梳理脑海中残存的记忆碎片。那些画面断续纷乱:母亲跪在井边焚香祷告,口中念的是早已失传的傩词;他自己将一封信投入火焰,火光中浮现一张张孩童的脸;还有赵奶奶抱着陶瓮沉入黑暗深处时那一声叹息??“我只想让他们记得我……哪怕只一次。”

“她在等被叫出名字。”林朔睁开眼,声音低沉,“不是超度,不是驱逐,而是有人亲口说出:‘我知道你是谁,我看见了你的痛。’”

禾苗望向他:“那我们该怎么做?”

“去找。”林朔转身,目光投向南方,“陶瓮不会永远留在井底。它会随着地脉游走,最终浮现在某个孩子梦里。我们要做的,是让所有做过同样梦的孩子彼此听见。”

话音刚落,远处戈壁忽然传来一声闷响,似有重物破土而出。三人同时警觉抬头,只见原本埋藏青铜巨鼎的位置,黄沙翻涌如沸,一道灰白雾气缓缓升腾,在空中凝聚成模糊人形??一只由砂砾与怨念拼凑而成的眼睛,瞳孔深处闪烁着微弱的蓝光。

“这是……守井人的残识?”小归后退半步,本能地挡在禾苗面前。

李青山化作蓝光消散前曾说过,仪式完成,见证者退场。但他也留下了一句未说完的话:“有些记忆,并非靠牺牲就能唤醒。”

那道灰影缓缓转动,目光落在禾苗手中的玉笛上,忽然发出一声极轻的呜咽,像是风吹过空荡的窑洞。紧接着,它抬起虚幻的手臂,指向东南方某处,随即轰然崩解,化为一阵带着咸腥气息的风,掠过蓝莲,卷起几片沙尘,消失在夜色尽头。

“东南……江南?”禾苗喃喃。

“不一定是地理上的方向。”林朔沉思片刻,“童眸血脉感应的是情绪坐标。那股风里有水汽,有梅雨的味道,还有一丝……糯米蒸笼的香气。”

小归突然睁大眼睛:“我想起来了!那个梦!青瓦屋檐下挂着红灯笼,石桥边有个老婆婆卖糍粑,她说:‘吃了我的糖,就要替我说句话。’”

禾苗心头一震。这正是她七岁那年随父亲南巡时见过的场景??湖南湘西,一座名为“傩阳”的古村。那里曾是“童眸计划”最早的试点之一,后来因一场莫名大火焚毁祠堂,整个村子被迫迁离,档案也被列为绝密封存。

“赵奶奶年轻时,就是在那儿收养第一批孩子的。”林朔语气沉重,“如果她的执念要找一个人,那个人一定曾在那片土地上活过,听过她的故事,吃过她做的饭,叫过她一声‘阿奶’。”

三人沉默对视,无需多言,决定已在心中成型。

翌日清晨,他们启程南下。

飞行途中,禾苗翻阅从敦煌带出的残卷《大傩遗录》,其中一页用朱砂圈注了一段古老谶语:“双生既归,九井将醒。一瓮藏齿,百魂难宁。待彼童子,执笛而来,唤名三遍,方得安生。”

“九井?”小归好奇问。

“传说中,母语井并非唯一。”林朔接过书卷,指尖划过文字,“远古时代,共有九口连接童眸世界的深井,分别镇守九州之地。敦煌这一口,只是其中之一。其余八口早已湮灭或隐匿,唯有当童眸血脉觉醒到一定程度,才会重新显现踪迹。”

“所以赵奶奶留下的陶瓮,可能不止影响一口井?”禾苗皱眉。

“恐怕是牵动全部。”林朔神色凝重,“她收集乳牙,不只是为了留住孩子的存在感,更是以这些最纯净的生命印记为引,试图打通九井之间的通道。一旦成功……”

“整个现实都会被童年的记忆重塑。”小归轻声接道,“有些人会回到过去,有些人再也分不清真假。”

机舱陷入短暂寂静。窗外云海翻腾,阳光刺破层叠雾霭,洒下一束金辉,恰好照在禾苗手腕上的胎记上??那是一枚形似稻穗的淡蓝色印记,如今竟隐隐发烫。

“它在回应什么。”她低声说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