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七零资本大小姐,掏空祖宅嫁军少宠疯了 > 第366章 威胁与合作(第1页)

第366章 威胁与合作(第1页)

姚津年的头猛地抬了起来,他舔了舔犬牙:“什么意思。”

车窗缓缓摇上,左擎霄的脸隐在阴暗里。

“我看她倒是对你有情有义,知道了一些内幕就想着提醒你,你们的关系应该不错吧。”

“但,我总有种直觉,她会坏了我的大事。对于一个女人,拿捏她最好的方法就是贞洁,所以,你愿不愿意帮我……或者说,帮你自己得到她?”

姚津年猛地咬住了唇。

左擎霄:“当然,虽然在这之后,她可能会恨你,但你可以捏着把柄对她予取予求。”

“。。。。。。

小满接过那朵野花,轻轻夹进课本里。花瓣边缘微微卷起,像是被阳光晒得有些发干,却依旧透出淡黄的生机。她低头看着书页间那一抹颜色,忽然觉得心里某个角落也开出了花??不是轰鸣的记忆觉醒,也不是血脉奔涌的震撼,而是一种细水长流般的踏实感,仿佛从出生那一刻起就缺失的一块拼图,终于悄然归位。

陆沉舟站在教室门口,目光落在黑板上那行未擦去的粉笔字上。“我记得妈妈说过,从前有个姐姐,她把全世界的名字都捡了回来。”字迹歪歪扭扭,带着孩童特有的稚气与认真。他伸手抚过那行字,指尖沾了一层薄灰,像触到了时间本身。

“这孩子……”他低声自语,“真的听见了。”

那天夜里,樱园地脉的共鸣仍未完全平息。卫星监测显示,全球七座遗迹形成的蝶形网络仍在持续释放低频震荡波,如同大地的心跳,缓慢而坚定地清洗着残存的伪记忆信号。然而,这种净化并非没有代价。在南美某国,一名曾坚信自己是“革命烈士遗孤”的教师突然崩溃,在课堂上痛哭失声:“我记错了……我的父亲不是战死的英雄,他只是个逃兵,死在边境线上……可为什么我现在才明白?”类似的情绪震荡正在多国蔓延,人们开始质疑自己的过往、家庭的历史,甚至对亲人的记忆产生动摇。

真相回归的过程,从来不是温柔的苏醒,而是一场灵魂的阵痛。

陆沉舟知道,这场战争远未结束。影忆计划虽已溃败,但它的残余仍在暗处蛰伏。更危险的是,那些曾依赖虚假记忆构建身份的人群,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精神真空。若不能及时填补,新的谎言必将乘虚而入。

他回到城南小院,打开《人间回响录》的新一页,提笔写下:

>“当千万人同时‘想起’一个不存在的过去,那便是最可怕的暴政。

>而当千万人终于‘记起’真实,却又因真实太过沉重而想要逃避时,

>我们才真正明白??

>记忆不仅是权利,更是责任。”

写罢,他抬头望向窗外。夜色深沉,月光洒在窗台那只缺耳陶猫身上,竟映出一道微弱的金纹,一闪即逝。

第二天清晨,小满早早来到学校。她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裙,脚上是一双旧布鞋,但背脊挺得笔直,像一株初生的竹。课间时,几个孩子围住她,叽叽喳喳地问:“你真的是念星老师的女儿吗?”“你会不会也有那种能让人记住一切的芯片?”“你能帮我找到爷爷的名字吗?他说他小时候被人拐走过,后来改了名字,现在想不起来了……”

小满安静听着,最后点点头:“我可以试试。”

她取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,翻开第一页,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地口述史线索??这是念星留下的遗产之一,也是她作为继承者必须承接的使命。她轻声说:“只要你愿意讲,我就愿意记。哪怕只记得一点点,也没关系。因为每一个名字,都是通往真实的路标。”

孩子们似懂非懂,却都被她的语气打动。一个小女孩怯生生地说:“我奶奶总说,她以前住在东北的一个村子里,冬天特别冷,屋檐下挂着冰溜子,像水晶帘子。可我爸说那是做梦,因为我们家祖辈都在南方。”

小满握住她的手:“也许不是梦。也许……她真的去过那里。”

她拿出录音笔,按下播放键,里面传出一段模糊的女声哼唱,正是那首无人能懂的古老童谣。小女孩猛地睁大眼睛:“这……这是我奶奶常哼的调子!你怎么会有?”

小满笑了:“因为它本来就不属于一个人。它属于所有记得的人。”

当天下午,陆沉舟接到了联合国“记忆伦理委员会”的紧急联络。对方请求派遣专家团队赴日内瓦,协助处理一场大规模记忆紊乱事件:瑞士某疗养院中,十余名老年患者在短时间内集体“回忆”起同一段童年经历??他们自称曾在二战期间参与一项秘密实验,被注射某种药物以增强记忆力,结果导致人格分裂。可经查证,这些老人出生于五十年代以后,根本不可能经历二战。

更诡异的是,他们的描述高度一致,连实验房间的颜色、医生的口音、针头刺入手臂的角度都分毫不差。

“这不是巧合。”陆沉舟盯着屏幕上的脑波图谱,“这是‘影忆计划’最后的反扑??他们试图通过残留的数据通道,将一段伪造的‘集体记忆模板’植入高敏感人群的大脑。”

他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,调用樱园地脉的共振频率,向全球发送一段净化脉冲。与此同时,他让小满录制一段原初记忆引导音频,内容是念星童年时的真实片段:夏日午后,她在老宅后院捉蜻蜓,蝉鸣阵阵,母亲在厨房熬绿豆汤,香气飘满整个院子。这段记忆经过心灯认证,具备极强的真实性锚定效应。

三天后,瑞士疗养院传来消息:所有患者的异常记忆逐渐消退,取而代之的是各自真实的童年影像。一位老人含泪说道:“我想起来了……我没有参加过什么实验。我只是个修表匠,一辈子最喜欢听钟摆滴答的声音。”

危机解除,但陆沉舟并未松懈。他知道,只要人类还渴望逃避痛苦、重塑自我,记忆操控的诱惑就不会消失。真正的防线,不在技术,而在人心。

于是,他做了一个决定。

他在全国范围内发起“名字回家”行动,号召普通人讲述家族故事,无论长短、无论真假参半与否,均由专业团队进行真实性核验,并录入“原初记忆库”。每一份被确认的口述史,都会生成一枚虚拟银蝶,飞入数字纪念馆的夜空,化作星辰。

令人意外的是,响应者如潮水般涌来。有退休教师翻出泛黄日记,记录下文革时期偷偷救助同事的往事;有农民工兄弟讲述父亲如何背着病重的孩子徒步百里求医;更有海外华人寄来回迁祖籍地的照片,附言:“我们终于敢说自己是谁了。”

小满成了这个项目的象征人物。她每周录制一期《我记得》广播节目,用清澈的声音讲述一个个普通人的名字与故事。她说:“有些人以为只有英雄才值得被记住,可我觉得,每一个默默活着、努力记住亲人的人,都是英雄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