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让铁匠选用能搞到的最好的高碳钢料(百炼钢坯),尝试模仿那种折叠锻打(猜测)的纹理,然后尝试不同的淬火介质(水、油、甚至尝试了温水、热油)和回火工艺,希望能碰巧复制出那种微观锯齿结构。
过程依旧是大量的试错和浪费。废品堆成了小山。
偶尔有几支箭镞在淬火后显示出较高的硬度和些许脆性,但距离那种优异的综合性能(极高硬度且带锯齿)相去甚远。
赵楷甚至异想天开地尝试在箭镞刃口手工锉出细锯齿,然后进行局部淬火,但效果不佳,且效率低下,毫无实战价值。
仿制工作陷入了僵局。
然而,在无数次失败的淬火试验中,赵楷却意外地获得了一些副产品。
有一次,一支高碳钢箭镞在油淬后,硬度不足,他便尝试进行二次加热,快速水淬(类似双液淬火)。结果箭镞咔嚓一声断裂了,但断裂口显示,表层极硬,心部较韧!
表面硬化!虽然失败了,却给了他一个提示!
另一次,他尝试用铅锡熔液作为淬火介质(极度危险!),结果箭镞淬火后变形,但表面光洁,硬度均匀……
这些失败的经验,虽然没能破解侬军箭镞的奥秘,却意外地丰富了他对热处理工艺的感性认识,积累了大量原始数据。他小心翼翼地记录下每一种参数组合和结果,尽管大多以失败告终。
就在他沉迷于破解“侬军神箭”而不可得时,南方前线传来了决定性消息——狄青大军经过艰苦作战,终于大破特磨道,侬智高败走大理,叛乱平定!
南征胜利了!
捷报传来,举国欢庆!狄青的声望达到了顶峰!
随后的战报细节中提到,平定叛乱的关键,并非依靠某种奇技淫巧,而是狄青出色的指挥、将士的勇猛以及正确的战略战术。侬军那种奇特箭镞并未能改变战局。
赵楷心中松了一口气,也为狄青和鲁小鱼感到高兴。同时,他也暗自庆幸,不必再为无法仿制“神箭”而承受压力了。
他将剩余的研究资料和样品封存起来,留待日后有机会再慢慢琢磨。这次失败的逆向工程,虽然没取得实用成果,却像一颗种子,埋下了对高端材料热处理更深层次的渴望。
南征的胜利,也让赵楷和他的“标准化”器械再次得到了朝野的认可,虽然依旧是“辅助”角色,但地位更加稳固。
然而,赵楷还没来得及享受这短暂的平静,一场新的、完全不同性质的挑战,却悄然找上了门。
这日,孙主事又面带古怪地前来禀报:“赵先生,门外有几位……几位太医局的医官求见,说是有要事相商。”
“太医局?医官?”赵楷愣住了,一头雾水。太医局是掌管宫廷医药的机构,医官是医生,跟他这个造兵器的将作监丞八竿子打不着啊!他们来找我干嘛?
他满心疑惑,但还是客气地请了进来。
来的是一位老医官和两位年轻助手。老医官面色红润,气质儒雅,见面便拱手:“老夫太医局外科翰林医正,姓王,冒昧打扰赵先生,还望海涵。”
“王医正客气了,不知找下官所为何事?”赵楷回礼问道。
王医正捋了捋胡须,笑道:“老夫听闻赵先生于匠作之道,别有巧思,尤擅制‘标准’之器,精度非凡。今日冒昧前来,实有一不情之请,欲请先生施以援手,造福苍生。”
赵楷更糊涂了:“造福苍生?医正此言何意?下官于岐黄之术一窍不通啊……”
王医正摇摇头:“非是让先生行医。乃是……乃是为我太医局,定制一批外科手术器械!”
“外科手术器械?”赵楷瞪大了眼睛,彻底懵了。
这……这科技树,又要往哪个意想不到的方向歪了?!